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24页 |
1.2.1 水溶性有机物(DOM)的定义及其结构特征 | 第12-14页 |
1.2.2 多环芳烃(PAHs)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和降解行为 | 第14-21页 |
1.2.3 DOM对PAHS的环境行为的影响 | 第21-2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DOM对土壤吸附多环芳烃的影响 | 第26-40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6-30页 |
2.2.1 材料 | 第26-27页 |
2.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 第27-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2.3.1 去內DOM和原土对芘的吸附结果 | 第30-32页 |
2.3.2 不同用量的外源DOM对土壤吸附芘的影响 | 第32-34页 |
2.3.3 不同分子量的外源DOM对土壤吸附芘的影响 | 第34-36页 |
2.3.4 不同来源DOM对土壤吸附芘的影响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DOM对菌丝吸附芘的影响 | 第40-47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3.2.1 材料 | 第41页 |
3.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3.3.1 不同用量的DOM对菌丝吸附芘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2 不同分子量的DOM对菌丝吸附芘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DOM对PC菌吸附/解吸-降解多环芳烃的作用 | 第47-61页 |
4.1 前言 | 第47-48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8-49页 |
4.2.1 材料 | 第48页 |
4.2.2 试验步骤与方法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60页 |
4.3.1 死菌丝和活菌丝吸附特性不同 | 第49-51页 |
4.3.2 不同DOM添加量的芘浓度变化结果 | 第51-54页 |
4.3.3 酶活性和芘浓度的关系 | 第54-56页 |
4.3.4 DOM促进生物吸附-生物降解的耦合机制分析 | 第56-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不同分子量的DOM促进PC菌吸附-解吸/降解土壤多环芳烃的作用机制 | 第61-72页 |
5.1 前言 | 第61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61-63页 |
5.2.1 材料 | 第61-62页 |
5.2.2 试验步骤与方法 | 第62-6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1页 |
5.3.1 小分子量DOM的 影响作用 | 第63-66页 |
5.3.2 大分子量DOM的影响作用 | 第66-67页 |
5.3.3 中分子量DOM的影响作用 | 第67-68页 |
5.3.4 DOM对PC菌吸附-解吸/降解土壤中芘的作用机制 | 第68-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碳氮比对白腐真菌产酶的影响 | 第72-85页 |
6.1 前言 | 第72-73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6.2.1 菌株 | 第73页 |
6.2.2 培养基 | 第73页 |
6.2.3 实验设计 | 第73页 |
6.2.4 粗酶液的制作 | 第73页 |
6.2.5 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4-84页 |
6.3.1 菌丝球形态和菌丝干重的动态变化 | 第74-80页 |
6.3.2 酶活性(LiP和MnP)和营养(碳和氮)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80-81页 |
6.3.3 酶活性和菌丝干重的增长相关 | 第81-82页 |
6.3.4 氮浓度和菌丝干重的增长相关 | 第82页 |
6.3.5 酶活性分泌与氮浓度和C/N相关 | 第82-83页 |
6.3.6 LiP和MnP的产生和多糖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83-8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芘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 第85-107页 |
7.1 前言 | 第85-86页 |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6-89页 |
7.2.1 主要仪器 | 第86页 |
7.2.2 培养基配方 | 第86-87页 |
7.2.3 试剂 | 第87页 |
7.2.4 芘降解菌的驯化 | 第87页 |
7.2.5 分离 | 第87页 |
7.2.6 鉴定 | 第87-89页 |
7.2.7 芘降解能力测定 | 第89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89-105页 |
7.3.1 培养特征 | 第90-98页 |
7.3.2 测序结果 | 第98-100页 |
7.3.3 系统发育树 | 第100-101页 |
7.3.4 鉴定结论 | 第101页 |
7.3.5 对芘的降解结果 | 第101-10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八章 本文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第107-11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07-108页 |
8.2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