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4页 |
1.2.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有关银行压力测试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1 本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7页 |
1.4.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本文相关基础理论 | 第18-24页 |
2.1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 第18页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页 |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19页 |
2.4 压力测试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4页 |
2.4.1 压力测试的内涵 | 第19-20页 |
2.4.2 压力测试的优缺点 | 第20-21页 |
2.4.3 压力测试的应用程序及方法 | 第21-22页 |
2.4.4 压力测试在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 第22-24页 |
3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 第24-33页 |
3.1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分类 | 第24-26页 |
3.1.1 市场风险 | 第24页 |
3.1.2 信用风险 | 第24-25页 |
3.1.3 操作风险 | 第25-26页 |
3.2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特征 | 第26-28页 |
3.2.1 延续性特征 | 第26-27页 |
3.2.2 突发性特征 | 第27页 |
3.2.3 危害重大特征 | 第27-28页 |
3.3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管控流程分析 | 第28-30页 |
3.3.1 积极方面 | 第28-29页 |
3.3.2 消极方面 | 第29-30页 |
3.4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规避策略分析 | 第30-31页 |
3.4.1 应对市场风险的风险规避策略 | 第30页 |
3.4.2 应对信用风险的风险规避策略 | 第30-31页 |
3.4.3 应对操作风险的风险规避策略 | 第31页 |
3.5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测试主要方法比较 | 第31-33页 |
4 Z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及风险分析 | 第33-39页 |
4.1 Z银行简介 | 第33页 |
4.2 Z银行业务介绍 | 第33-34页 |
4.3 Z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实施现状及风险管控情况 | 第34-37页 |
4.3.1 Z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实施现状 | 第34-35页 |
4.3.2 Z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控情况 | 第35-37页 |
4.4 Z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宏观、微观风险来源分析 | 第37-39页 |
4.4.1 Z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宏观风险来源分析 | 第37-38页 |
4.4.2 Z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微观风险来源分析 | 第38-39页 |
5 Z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压力测试实证及问题分析 | 第39-47页 |
5.1 压力测试的总体思路设计 | 第39页 |
5.2 压力测试的方法使用 | 第39页 |
5.3 针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中的市场风险的压力测试 | 第39-44页 |
5.3.1 思路设计和风险因素确定 | 第39-40页 |
5.3.2 压力情景假设与假设条件的选择 | 第40页 |
5.3.3 压力测试计算依据及结果输出 | 第40-44页 |
5.4 针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中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 | 第44-47页 |
5.4.1 思路设计和风险因素确定 | 第44页 |
5.4.2 压力情景假设与假设条件的选择 | 第44-45页 |
5.4.3 压力测试计算依据及结果输出 | 第45-47页 |
6 Z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压力测试实证结果的应用策略 | 第47-51页 |
6.1 加强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技术 | 第47页 |
6.2 做好对银行处于不同区域时的管理差异化和定价差别化 | 第47-48页 |
6.3 加强对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贷前审批和贷后管理 | 第48-49页 |
6.4 针对Z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压力测试方面的建议 | 第49-51页 |
6.4.1 重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压力测试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 第49-50页 |
6.4.2 关注压力测试结果的数据分析和应用 | 第50-51页 |
7 本文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51-53页 |
7.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7.2 本文研究不足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