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社区社会工作预防和缓解事业单位职工职业倦怠的探索研究--以鄂尔多斯A事业单位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综述第11-16页
        1.2.1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探讨第11-13页
        1.2.2 国内对于职业倦怠的探讨第13-14页
        1.2.3 社会工作介入职业倦怠研究综述第14-16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6页
        1.3.1 职业倦怠的概念第16页
        1.3.2 职业倦怠的测量第16页
    1.4 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第16-20页
        1.4.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4.2 研究过程第17-18页
        1.4.3 研究对象第18页
        1.4.4 研究方法第18页
        1.4.5 研究工具第18-20页
2. A事业单位职工职业倦怠分析第20-28页
    2.1 A事业单位职工基本情况分析第20-22页
    2.2 A事业单位职工职业倦怠现状分析第22-28页
        2.2.1 情绪耗竭维度分析第23-24页
        2.2.2 去个性化维度分析第24-25页
        2.2.3 成就感低落维度分析第25-28页
3. A事业单位职工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第28-38页
    3.1 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第28-30页
    3.2 个人能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第30-31页
    3.3 社会支持系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第31-35页
    3.4 同事关系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第35-36页
    3.5 激励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第36-38页
4. 社区社会工作预防和缓解事业单位职工职业倦怠的实践探索第38-56页
    4.1 社区的概念第38-39页
        4.1.1 社区社会工作中社区的概念第38-39页
        4.1.2 将A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社区的原因第39页
    4.2 社区发展模式的涵义第39-41页
        4.2.1 社区发展模式的涵义第39-40页
        4.2.2 选取社区发展模式的原因第40页
        4.2.3 社区发展模式对于预防职工职业倦怠的基本思路第40-41页
    4.3 理论基础第41-42页
        4.3.1 社会支持理论第41-42页
        4.3.2 社会交换理论第42页
    4.4 需求分析及服务目标第42-44页
        4.4.1 需求分析第42-43页
        4.4.2 服务目标第43-44页
    4.5 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一第44-49页
        4.5.1 准备阶段第44页
        4.5.2 服务开展前期第44页
        4.5.3 服务开展过程第44-47页
        4.5.4 评估第47-49页
        4.5.5 社会工作者反思第49页
    4.6 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二第49-52页
        4.6.1 准备阶段第49页
        4.6.2 服务开展前期第49页
        4.6.3 服务开展过程第49-51页
        4.6.4 评估第51页
        4.6.5 社会工作者反思第51-52页
    4.7 社区社会工作预防和缓解职工职业倦怠的效果分析第52-54页
        4.7.1 释放了职工的工作压力第52页
        4.7.2 丰富了职工间的沟通方式第52-53页
        4.7.3 促进了职工对自我需求的认识第53页
        4.7.4 增加了职工间的接触机会第53-54页
    4.8 社会工作者反思第54-56页
        4.8.1 更多地从群体层面来看待问题第54页
        4.8.2 忽略了部分职工第54页
        4.8.3 社会工作者过分依赖工会第54-56页
5. 社区发展模式下预防和缓解事业单位职工职业倦怠的优势及建议第56-61页
    5.1 可提供更广阔的视角第56页
    5.2 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加准确进行角色定位第56-57页
    5.3 以需求导向为本第57-58页
    5.4 注重激发职工改变动力第58页
    5.5 以职工能力提升为主第58-59页
    5.6 注重内源式发展第59页
    5.7 帮助职工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第59-60页
    5.8 恰当争取关键人物的支持第60-61页
6. 结语第61-63页
    6.1 结论第61页
    6.2 社区发展模式介入职工职业倦怠存在的局限性第61-62页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附录第67-77页
    附录1: 调查问卷第67-70页
    附录2: 职业倦怠量表第70-72页
    附录3: 访谈提纲第72-74页
    附录4: 社区活动计划书第74-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羟乙基淀粉的纳米载体及其用于抗肿瘤药物输送的研究
下一篇:沈阳地区砂土地层顶管顶力计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