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关键词阐释 | 第13-15页 |
1.3.1“多规合一” | 第13页 |
1.3.2 美丽乡村建设 | 第13页 |
1.3.3 乡村规划 | 第13页 |
1.3.4 村域规划 | 第13-14页 |
1.3.5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 第14页 |
1.3.6 城乡总体规划 | 第14页 |
1.3.7 土地利用发展规划 | 第14-15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4.1 乡村规划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4.2 美丽乡村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1.4.3 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我国乡村规划发展历程 | 第23-31页 |
2.1 乡村规划编制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2.1.1 无现代意义乡村规划阶段 | 第23-24页 |
2.1.2 新农村规划阶段 | 第24-25页 |
2.1.3 多种规划并存阶段 | 第25页 |
2.2 现阶段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 第25-31页 |
2.2.1 相关上级规划问题分析 | 第26-28页 |
2.2.2 管理与支撑问题分析 | 第28-29页 |
2.2.3 编制过程中问题分析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国外乡村规划的实践及启示 | 第31-43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英国:城乡一体中的乡村规划 | 第31-35页 |
3.2.1 发展历程分析 | 第32页 |
3.2.2 主要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3.2.3 启示 | 第34-35页 |
3.3 德国——整体性乡村更新规划 | 第35-39页 |
3.3.1 发展历程分析 | 第36页 |
3.3.2 主要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3.3.3 启示 | 第38-39页 |
3.4 日韩——造村运动与新村运动 | 第39-41页 |
3.4.1 日本造村运动 | 第39-40页 |
3.4.2 韩国新村运动 | 第40-41页 |
3.5 启示 | 第41-43页 |
第四章“多规合一”的村域规划体系研究 | 第43-50页 |
4.1 武陵山区村域“多规合一”规划体系的内涵 | 第43-45页 |
4.1.1 规划目标 | 第43页 |
4.1.2 规划内容 | 第43-44页 |
4.1.3 规划体系 | 第44-45页 |
4.2 武陵山区村域“多规合一”规划体系编制步骤 | 第45-48页 |
4.2.1 目标制定 | 第45-46页 |
4.2.2 功能确定 | 第46-47页 |
4.2.3 建设划定 | 第47页 |
4.2.4 体系打造 | 第47-48页 |
4.3 武陵山区村域“多规合一”规划体系保障措施 | 第48-50页 |
4.3.1 统一实施框架 | 第48页 |
4.3.2 成立协调机构 | 第48页 |
4.3.3 加强基层管理 | 第48-49页 |
4.3.4 打造联合平台 | 第49页 |
4.3.5 建设保障体系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武陵山区“多规合一”村域规划实例分析 | 第50-66页 |
5.1 城乡统筹型“多规合一”——上洋、香龙山村 | 第50-61页 |
5.1.1 城乡统筹型“多规合一”型的乡村规划实践 | 第50-51页 |
5.1.2 村庄总体层面:上下结合的乡村规划模式 | 第51-55页 |
5.1.3 主导产业层面:一三互促,农旅一体 | 第55-57页 |
5.1.4 村域“多规合一”体制保障 | 第57-60页 |
5.1.5 总结 | 第60-61页 |
5.2 产业统领型多规合一——伍家台村 | 第61-64页 |
5.2.1 产业统领型多规合一型的乡村规划 | 第61-62页 |
5.2.2 规划整体层面: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模式 | 第62-63页 |
5.2.3 村域“多规合一”体制保障 | 第63-64页 |
5.3 总结 | 第64页 |
5.4 启示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