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3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分配正义的相关理论述要 | 第19-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2.1.1 分配正义 | 第19-20页 |
2.1.2 社会阶层 | 第20页 |
2.1.3 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 第20-21页 |
2.1.4 利益共同体 | 第21-22页 |
2.2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及评价 | 第22-24页 |
2.2.1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 | 第22-23页 |
2.2.2 作为理论支撑和依据的基本理由 | 第23-24页 |
2.3 近当代西方的分配正义理论及评价 | 第24-27页 |
2.3.1 近当代西方的分配正义理论简介 | 第24-25页 |
2.3.2 启示与借鉴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新中国分配正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和当下的利益格局 | 第27-40页 |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社会利益分配基本结构及简要评价 | 第27-33页 |
3.1.1 新中国成立前的我国社会利益分配基本结构 | 第27-31页 |
3.1.2 后果以及对其的简要评价 | 第31-33页 |
3.2 新中国的分配政策实施的历史轨迹 | 第33-40页 |
3.2.1 1949—1956:土改使农民获得土地:农民积极性高涨 | 第33-34页 |
3.2.2 1956—1978:合作化高潮,人民公社化:平均主义导致贫穷 | 第34-35页 |
3.2.3 1978—1984: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平均主义:初显生机 | 第35-36页 |
3.2.4 1984—199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被唤起 | 第36-37页 |
3.2.5 1992—2007:先富带动后富:试图兼顾效率与公平 | 第37页 |
3.2.6 2007—至今:国富转向民富,中国梦的提出 | 第37-38页 |
3.2.7 历史的启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中国当前利益分配的现状及根源分析 | 第40-50页 |
4.1 中国当前利益分配的基本格局 | 第40-42页 |
4.1.1 低收入阶层占有社会资源少 | 第40-41页 |
4.1.2 中等收入阶层占有社会资源较多 | 第41-42页 |
4.1.3 高收入阶层占有社会资源最多 | 第42页 |
4.2 各阶层的利益矛盾及冲突表现 | 第42-46页 |
4.2.1 经济利益 | 第43页 |
4.2.2 政治利益 | 第43-44页 |
4.2.3 文化利益 | 第44-45页 |
4.2.4 社会利益 | 第45-46页 |
4.3 各阶层利益矛盾及冲突的根源分析 | 第46-50页 |
4.3.1 生产力不够发达 | 第46-47页 |
4.3.2 分配制度仍有缺陷 | 第47-48页 |
4.3.3 市场机制不够健全 | 第48页 |
4.3.4 监督机制仍需完善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实现利益分配正义的几个重要理念 | 第50-68页 |
5.1 对利益分配正义内涵的深刻认识 | 第50-56页 |
5.1.1 起点公平,确保资源的初始分配平等 | 第50-53页 |
5.1.2 程序正义,促进参与分配的机制平等 | 第53-55页 |
5.1.3 结果公正,承认收入分配的合理差别 | 第55-56页 |
5.2 对共同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全面理解 | 第56-62页 |
5.2.1 找到利益需要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合力 | 第57-58页 |
5.2.2 缓和各种利益需要之间的矛盾,弱化其不利影响 | 第58-59页 |
5.2.3 最大程度发挥各阶层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生产积极性 | 第59-60页 |
5.2.4 构建利益共同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第60-62页 |
5.3 对利益分配正义所需要件的高度重视 | 第62-68页 |
5.3.1 市场机制:从资源上保障初次分配的公平正义 | 第62-63页 |
5.3.2 政府职能:从发展理念和制度建设方面优化再分配 | 第63-64页 |
5.3.3 法治保障:谋求建立分配正义的公正秩序 | 第64-65页 |
5.3.4 社会政策: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