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1.2.2 实践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大陆地区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海外地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之必要性 | 第15-23页 |
2.1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及解困的努力 | 第15-17页 |
2.1.1 技术层面 | 第15-16页 |
2.1.2 制度层面 | 第16页 |
2.1.3 文化层面 | 第16-17页 |
2.2 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反思 | 第17-20页 |
2.2.1 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第17-18页 |
2.2.2 西方文化的利与弊 | 第18页 |
2.2.3 近代中国反传统之后的精神真空 | 第18-20页 |
2.3 西方文艺复兴对张君劢的影响 | 第20-23页 |
2.3.1 西方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 第20-21页 |
2.3.2 张君劢对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的借鉴 | 第21-23页 |
第3章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学术基础 | 第23-33页 |
3.1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中学渊源 | 第23-26页 |
3.1.1 孟子的心性之学 | 第23-24页 |
3.1.2 宋明理学 | 第24-26页 |
3.2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西学补充 | 第26-30页 |
3.2.1 倭伊铿和伯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 第26-27页 |
3.2.2 康德哲学思想 | 第27-29页 |
3.2.3 英国的自由主义思想 | 第29-30页 |
3.3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中西会通 | 第30-33页 |
3.3.1 自由意志的道德本体论 | 第30-31页 |
3.3.2 知识与道德并重的德智主义立场 | 第31-33页 |
第4章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3-38页 |
4.1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基本概念 | 第33-34页 |
4.1.1 善 | 第33页 |
4.1.2 己 | 第33-34页 |
4.1.3 性 | 第34页 |
4.1.4 心 | 第34页 |
4.2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目的 | 第34-36页 |
4.2.1 儒家伦理复兴与中国现代化 | 第34-35页 |
4.2.2 儒家伦理复兴与儒学的现代换型 | 第35-36页 |
4.3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原则和途径 | 第36-38页 |
4.3.1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原则 | 第36页 |
4.3.2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途径 | 第36-38页 |
第5章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38-42页 |
5.1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38-39页 |
5.1.1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38-39页 |
5.1.2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9页 |
5.2 张君劢儒家伦理复兴思想的局限性 | 第39-42页 |
5.2.1 没有走出道德决定论的老路 | 第40页 |
5.2.2 未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 第40页 |
5.2.3 未完成儒学的现代转化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