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一、“华为、中兴案”概况及影响 | 第13-17页 |
| (一)国家安全审查的经过及结果 | 第13-15页 |
| 1. 国家安全审查的经过 | 第13-14页 |
| 2. 国家安全审查的结果 | 第14-15页 |
| (二)“华为、中兴案”在国家安全审查领域的影响 | 第15-17页 |
| 1. 对我国企业赴美并购的影响 | 第15-16页 |
| 2. 对我国政府的影响 | 第16-17页 |
| 二、美国对华为、中兴进行审查的制度背景 | 第17-22页 |
| (一)美国关于国家安全的界定 | 第17-18页 |
| (二)美国国家安全审查的审查程序 | 第18-20页 |
| 1. 磋商 | 第18页 |
| 2. 申报和通报 | 第18-19页 |
| 3. 审查 | 第19页 |
| 4. 调查 | 第19页 |
| 5. 减缓协议 | 第19-20页 |
| 6. 总统决定 | 第20页 |
| 7. 重新启动审查和民事处罚 | 第20页 |
| (三)美国国家安全审查的审查对象 | 第20-22页 |
| 1.“外国人”的认定 | 第20-21页 |
| 2.“控制”的认定 | 第21-22页 |
| 三、美国国家安全审查中的主要壁垒 | 第22-30页 |
| (一)有关国家安全界定的壁垒 | 第22-23页 |
| 1. 产业安全 | 第22页 |
| 2. 信息网络安全 | 第22-23页 |
| 3. 国防安全 | 第23页 |
| (二)国家安全审查程序中的壁垒 | 第23-25页 |
| 1. 要求并购交易方撤回申报 | 第23-24页 |
| 2. 频繁启动个案机制 | 第24页 |
| 3. 强制剥离措施的严重性 | 第24-25页 |
| (三)国家安全审查对象中的壁垒 | 第25-27页 |
| 1.认定进行并购的中国企业与政府相关而设定壁垒 | 第25-26页 |
| 2. 认定并购行为是“外国政府控制的交易”而设定壁垒 | 第26-27页 |
| (四)华为、中兴案中的国家安全审查壁垒 | 第27-30页 |
| 1. 经济间谍活动 | 第27页 |
| 2. 提供信息不够全面 | 第27-28页 |
| 3. 军方关系 | 第28页 |
| 4. 政府关系 | 第28页 |
| 5. 美国市场障碍 | 第28-29页 |
| 6. 反恐政策 | 第29-30页 |
| 四、中国应对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壁垒的对策 | 第30-36页 |
| (一)应对“国家安全界定”壁垒的对策 | 第30-32页 |
| 1. 积极采取行动,缓解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抵触心理 | 第30页 |
| 2. 重视与审查部门的协商 | 第30-31页 |
| 3. 积极建立双边投资协定 | 第31-32页 |
| (二)应对审查程序壁垒的对策 | 第32-33页 |
| 1. 积极协商,及时调整并购方案 | 第32页 |
| 2. 订立减缓协议 | 第32-33页 |
| 3. 积极利用东道国的司法救济程序 | 第33页 |
| (三)应对审查对象壁垒的对策 | 第33-36页 |
| 1. 降低中国政府对并购企业的影响 | 第33-34页 |
| 2. 进行彻底的企业改制,明晰国有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资格 | 第34页 |
| 3. 融入国际资本,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 | 第34-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