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异色瓢虫的生物学特性与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1.1 异色瓢虫的形态特征 | 第9-10页 |
1.1.2 生活习性 | 第10页 |
1.1.3 猎物与天敌 | 第10页 |
1.2 异色瓢虫的人工利用 | 第10-13页 |
1.2.1 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2 人工扩繁 | 第11-12页 |
1.2.3 最适冷藏温度 | 第12页 |
1.2.4 人工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3 昆虫滞育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1 昆虫滞育的诱导 | 第13-14页 |
1.3.2 昆虫滞育的维持 | 第14页 |
1.3.3 昆虫滞育的解除 | 第14页 |
1.3.4 异色瓢虫滞育与滞育解除的判定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1页 |
2.1 材料 | 第16页 |
2.1.1 供试虫源 | 第16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16页 |
2.2 方法 | 第16-21页 |
2.2.1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6-17页 |
2.2.2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的滞育规律研究 | 第17-18页 |
2.2.3 异色瓢虫滞育与滞育解除的判定方法 | 第18-19页 |
2.2.4 数据获取与分析 | 第19-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9页 |
3.1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的生物学参数 | 第21-25页 |
3.1.1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的产卵前期 | 第21页 |
3.1.2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的产卵历期 | 第21-22页 |
3.1.3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的产卵量 | 第22-23页 |
3.1.4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的雌虫寿命 | 第23页 |
3.1.5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雌虫的取样后存活时间 | 第23-24页 |
3.1.6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的存活率 | 第24-25页 |
3.2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的滞育规律 | 第25-29页 |
3.2.1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雌虫卵巢管的长度 | 第25页 |
3.2.2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雌虫的卵室数量与卵黄沉积程度 | 第25-26页 |
3.2.3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雌虫的卵巢发育等级 | 第26-27页 |
3.2.4 不同越冬时期雌虫的滞育率 | 第27-29页 |
4 讨论 | 第29-34页 |
4.1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29-31页 |
4.2 不同越冬时期异色瓢虫的滞育规律 | 第31-32页 |
4.3 越冬代异色瓢虫的保护和利用 | 第32-34页 |
5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作者简介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