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机器视觉的变电站检修区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课题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3-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2章 立体视觉的基础知识第16-21页
    2.1 不同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第16-19页
    2.2 立体视觉基本步骤第19-20页
    2.3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变电站中相机标定第21-36页
    3.1 张正友相机标定法简介第21-22页
    3.2 变电站现场标定距离推导第22-26页
        3.2.1 标定距离与标定精度的关系第22-24页
        3.2.2 现场拍摄距离与景深第24-26页
    3.3 基于滤波器与最小二乘优化的Hough变换算法第26-35页
        3.3.1 基于不同权重的窗口滤波器图像处理第27-30页
        3.3.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圆心定位第30-32页
        3.3.3 基于Hough矩阵峰值的特征圆筛选第32-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变电站中运动目标检测与分割第36-68页
    4.1 常见的运动目标检测技术第36-39页
        4.1.1 背景差分法第36-37页
        4.1.2 帧间差分法第37页
        4.1.3 鲁棒性主成分分析法第37-38页
        4.1.4 自适应背景差分法第38页
        4.1.5 深度学习建模法第38-39页
    4.2 常见运动目标的分割技术第39页
        4.2.1 基于直方图二值化的方法第39页
        4.2.2 基于区域合并的方法第39页
        4.2.3 基于边缘检测的方法第39页
    4.3 TSFF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第39-51页
        4.3.1 TSFF算法检测原理第40-43页
        4.3.2 目标检测试验与分析第43-51页
    4.4 IMPP-Canny边缘检测算法第51-64页
        4.4.1 Canny算子简介第52-54页
        4.4.2 IMPP-Canny算法中的滤波器设计第54-58页
        4.4.3 IMPP-Canny算法中的路径预测算法第58-63页
        4.4.4 运动目标图像提取第63-64页
    4.5 基于最小包含矩形的局部目标检测算法第64-67页
    4.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变电站中运动目标定位第68-97页
    5.1 立体匹配约束与影响因素第68-70页
        5.1.1 立体匹配约束第68页
        5.1.2 立体匹配影响因素第68-70页
    5.2 立体匹配算法分析第70-75页
        5.2.1 SIFT特征匹配第70-71页
        5.2.2 A-SIFT特征匹配第71-72页
        5.2.3 SURF特征匹配第72-75页
    5.3 基于AKISF算法的变电站运动目标匹配第75-93页
        5.3.1 图像匹配特征点的提取第76-79页
        5.3.2 匹配点对特征向量的建立第79-80页
        5.3.3 图像对特征向量的匹配第80-83页
        5.3.4 AKISF算法试验与分析第83-93页
    5.4 匹配特征点三维坐标的计算第93-96页
    5.5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6章 变电站中运动目标与电气设备三维重构第97-123页
    6.1 变电站运动目标三维重构第97-100页
        6.1.1 单视角立体视觉运动目标三维重构第97-98页
        6.1.2 运动目标三维重构实验分析第98-100页
    6.2 变电站电气设备三维重构第100-122页
        6.2.1 多视角双目立体视觉静态场景三维重构第100-102页
        6.2.2 ISMF算法三维重构第102-108页
        6.2.3 静态目标三维重构试验分析第108-122页
    6.3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3-126页
    7.1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第123-124页
    7.2 研究展望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4-135页
作者简介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农网有源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下一篇:保定地区异色瓢虫不同越冬时期生物学特性与滞育规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