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大学物理MOOC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实施--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9页
        1.2.2 实践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设计第10-14页
        1.3.1 研究方法第10-12页
        1.3.2 研究内容第12-14页
    1.4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第14-18页
        1.4.1 理论基础第14-15页
        1.4.2 概念界定第15-18页
第二章 文献回顾第18-32页
    2.1 MOOC研究第18-21页
        2.1.1 MOOC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第18-19页
        2.1.2 MOOC中教与学的研究第19-20页
        2.1.3 MOOC网络教学平台研究第20-21页
        2.1.4 MOOC的课程认证和学分认可研究第21页
    2.2 MOOC质量评价研究第21-25页
        2.2.1 国外MOOC质量评价研究第21-23页
        2.2.2 国内MOOC质量评价研究第23-25页
    2.3 评价、教育评价及教学、教学评价研究第25-28页
        2.3.1 评价、教育评价研究第25-26页
        2.3.2 教学、教学评价研究第26-27页
        2.3.3 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第27-28页
    2.4 大学物理MOOC研究第28-32页
        2.4.1 大学物理MOOC研究概况第28-30页
        2.4.2 大学物理MOOC质量评价研究第30-32页
第三章 大学物理MOOC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项的建构第32-42页
    3.1 大学物理MOOC教学质量评价原则第32页
        3.1.1 科学性原则第32页
        3.1.2 可行性原则第32页
        3.1.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第32页
    3.2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第32-34页
        3.2.1 学生培养基本要求第33页
        3.2.2 教师教学基本要求第33-34页
    3.3 大学物理MOOC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项的建构第34-42页
        3.3.1 教学队伍第35-36页
        3.3.2 教学目标第36-37页
        3.3.3 教学方法与手段第37-38页
        3.3.4 教学内容第38-39页
        3.3.5 教学活动第39-40页
        3.3.6 教学评价与反馈第40-42页
第四章 大学物理MOOC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2-50页
    4.1 建立判断矩阵第42-43页
    4.2 层次单排序第43-45页
        4.2.1 分别求出判断矩阵中各行相对重要性等级之和以及所有等级之和第43页
        4.2.2 求各指标权重第43-44页
        4.2.3 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第44-45页
    4.3 专家等级排序汇总第45-46页
        4.3.1 一级指标权重向量汇总第45页
        4.3.2 二级指标权重向量汇总第45页
        4.3.3 三级指标权重向量汇总第45-46页
    4.4 层次总排序第46-50页
        4.4.1 二级指标B层总排序第46-47页
        4.4.2 三级指标C层总排序第47-50页
第五章 大学物理MOOC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第50-68页
    5.1 模糊综合评价第50-59页
        5.1.1 建立评价因素集、指标分配权重集、评语集和数值集、隶属度子集第52页
        5.1.2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第52-55页
        5.1.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第55-56页
        5.1.4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第56页
        5.1.5 评价结果的处理第56-59页
    5.2 分析与评价第59-68页
        5.2.1 教学队伍第59页
        5.2.2 教学目标第59-60页
        5.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第60-62页
        5.2.4 教学内容第62-63页
        5.2.5 教学活动第63-65页
        5.2.6 教学评价与反馈第65-68页
结语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第74-90页
致谢第90-92页
作者简介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直线周期集上一般向量值多窗口Gabor标架
下一篇:带乘法噪声密度导函数的小波点态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