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理论综述及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复杂网络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际贸易网络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社团探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5 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4-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4页 |
2.1 复杂网络理论基础 | 第18页 |
2.2 复杂网络统计指标 | 第18-21页 |
2.2.1 无权一带一路钢铁贸易网络的统计指标 | 第18-19页 |
2.2.2 加权一带一路钢铁贸易网络的统计指标 | 第19-21页 |
2.3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3.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第21-22页 |
2.3.2 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第22-23页 |
2.3.3 贸易非效率模型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一带一路钢铁贸易网络的特征分析 | 第24-44页 |
3.1 一带一路钢铁贸易网络模型构建 | 第24-25页 |
3.2 无权贸易网络特征分析 | 第25-29页 |
3.2.1 度分布分析 | 第25-28页 |
3.2.2 网络密度分析 | 第28页 |
3.2.3 聚集系数分析 | 第28-29页 |
3.2.4 互惠性分析 | 第29页 |
3.3 加权贸易网络特征及其演化分析 | 第29-35页 |
3.3.1 出强度分析 | 第29-30页 |
3.3.2 入强度分析 | 第30-32页 |
3.3.4 加权聚类系数 | 第32-33页 |
3.3.5 权重差异性 | 第33-35页 |
3.4 一带一路钢铁贸易网络社团及其演化分析 | 第35-41页 |
3.4.1 社团的概念及衡量标准 | 第35-36页 |
3.4.2 社团划分算法选择 | 第36-37页 |
3.4.3 社团划分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4章 一带一路各国钢铁贸易地位及竞争依赖关系 | 第44-56页 |
4.1 基于中心度的一带一路各国钢铁贸易地位分析 | 第44-47页 |
4.1.1 中心度指标选择 | 第44-46页 |
4.1.2 各社团国家地位分析 | 第46-47页 |
4.1.3 社团间地位分析 | 第47页 |
4.2 核心国家钢铁贸易依赖关系分析 | 第47-52页 |
4.2.0 贸易依赖关系方法说明 | 第47-48页 |
4.2.1 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钢铁贸易依赖分析 | 第48-49页 |
4.2.2 其他核心国家与“一带一路”各国钢铁出口依赖分析 | 第49-52页 |
4.3 核心国家钢铁出口竞争关系分析 | 第52-55页 |
4.3.1 出口竞争系数构建 | 第52-53页 |
4.3.2 中国钢铁出口贸易竞争分析 | 第53-54页 |
4.3.3 其他核心国家钢铁出口贸易竞争分析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中国钢铁出口影响因素与贸易潜力研究 | 第56-66页 |
5.1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 第56-58页 |
5.1.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构建 | 第56-58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58页 |
5.2 引力模型实证分析 | 第58-64页 |
5.2.1 模型的前期检验 | 第58-59页 |
5.2.2 影响钢铁出口贸易因素的测度分析 | 第59-62页 |
5.2.3 对中国钢铁出口贸易效率及潜力的测度分析 | 第62-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