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3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 (一)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 (二)人本主义疗法 | 第15-18页 | 
| (三)相关研究 | 第18-25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5-29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一)参与观察法 | 第26-27页 | 
| (二)深度访谈法 | 第27页 | 
| 三、研究工具 | 第27-29页 | 
| (一)厌学量表 | 第27-28页 | 
|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 第28页 | 
| (三)考试焦虑量表(TAS)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服务过程 | 第29-62页 | 
|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 第29-32页 | 
| (一)确定案主 | 第29-31页 | 
| (二)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 第31-32页 | 
| 二、设定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目标与介入计划 | 第32-36页 | 
|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 | 第36-58页 | 
| (一)第一次介入:与案主建立积极稳定的服务关系 | 第36-39页 | 
| (二)第二次介入:无条件积极关注案主的厌学情绪 | 第39-42页 | 
| (三)第三次介入:探讨案主的厌学情绪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 第42-46页 | 
| (四)第四次介入:探讨案主厌学情绪的现象场与价值条件化 | 第46-49页 | 
| (五)第五次介入:与案主探讨现象场引导其提升学习兴趣 | 第49-52页 | 
| (六)第六次介入:提升案主积极情绪体验以改善厌学情绪 | 第52-55页 | 
| (七)第七次介入:巩固服务成果并结案 | 第55-58页 | 
| 四、评估 | 第58-62页 | 
| (一)过程评估 | 第58-60页 | 
| (二)结果评估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总结、反思与建议 | 第62-76页 | 
| 一、总结 | 第62-63页 | 
| (一)人本主义疗法对改善农村事实孤儿厌学情绪的契合性 | 第62-63页 | 
| (二)研究成果的推广有待考证 | 第63页 | 
| 二、反思 | 第63-69页 | 
| (一)对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前的反思 | 第63-65页 | 
| (二)对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过程的反思 | 第65-67页 | 
| (三)对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后的反思 | 第67-69页 | 
| 三、建议 | 第69-76页 | 
| (一)个人层面的建议 | 第70-71页 | 
| (二)家庭层面的建议 | 第71-72页 | 
| (三)学校层面的建议 | 第72-73页 | 
| (四)社会层面的建议 | 第73-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附录A 厌学量表 | 第81-82页 | 
| 附录B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 第82-84页 | 
| 附录C 考试焦虑量表(TAS) | 第84-86页 | 
| 附录D 个案社会工作服务协议书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