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送风工况下空调房间舒适度模拟与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6页 |
1.1 选题背景意义 | 第12-13页 |
1.2 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发展和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发展和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常见气流组织及评价指标 | 第16-24页 |
2.1 常见的气流组织形式 | 第16-18页 |
2.1.1 上送下回 | 第16页 |
2.1.2 上送上回 | 第16-17页 |
2.1.3 下送上回 | 第17页 |
2.1.4 侧送下回 | 第17-18页 |
2.2 常见气流组织评价指标 | 第18-20页 |
2.2.1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 | 第18页 |
2.2.2 不均匀系数 | 第18-19页 |
2.2.3 温度效率 | 第19页 |
2.2.4 空气龄和换气效率 | 第19-20页 |
2.3 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 | 第20-23页 |
2.3.1 温、湿度 | 第20-21页 |
2.3.2 风速 | 第21-22页 |
2.3.3 PMV、PPD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空调房间气流组织评价实验 | 第24-33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24页 |
3.2 实验仪器 | 第24-28页 |
3.2.1 人工环境室 | 第24-27页 |
3.2.2 温度测量仪器 | 第27页 |
3.2.3 风速测量仪器 | 第27-28页 |
3.3 实验内容与步骤 | 第28-29页 |
3.3.1 实验内容 | 第28页 |
3.3.2 实验步骤 | 第28-29页 |
3.4 实验数据 | 第29-31页 |
3.5 数据分析与评价 | 第31-32页 |
3.5.1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 | 第31-32页 |
3.5.2 不均匀系数 | 第32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32-33页 |
第四章 Airpak软件与模拟理论 | 第33-39页 |
4.1 Airpak介绍 | 第33-34页 |
4.2 模拟理论方程 | 第34-35页 |
4.2.1 质量守恒方程 | 第34页 |
4.2.2 动量守恒方程 | 第34-35页 |
4.2.3 能量守恒方程 | 第35页 |
4.2.4 组分守恒方程 | 第35页 |
4.3 湍流模型分类 | 第35-38页 |
4.3.1 零方程模型 | 第36页 |
4.3.2 标准κ?ε模型 | 第36-37页 |
4.3.3 RNG κ?ε模型 | 第37-38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实验工况模拟与验证 | 第39-50页 |
5.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5.2 参数设置 | 第40-41页 |
5.2.1 模拟边界条件设置 | 第40页 |
5.2.2 模型选取与简化 | 第40-41页 |
5.3 网格的生成 | 第41-42页 |
5.4 收敛标准和欠松弛系数 | 第42-43页 |
5.5 模拟数据与对比验证 | 第43-45页 |
5.5.1 模拟数据 | 第43页 |
5.5.2 模拟值与实验值对比 | 第43-45页 |
5.6 模拟云图分析 | 第45-49页 |
5.6.1 空气粒子运动轨迹 | 第45-46页 |
5.6.2 温度场分析 | 第46页 |
5.6.3 速度场分析 | 第46-47页 |
5.6.4 空气龄分析 | 第47-48页 |
5.6.5 PMV和PPD分析 | 第48-49页 |
5.7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第六章 不同送风温度和速度下室内舒适度模拟 | 第50-54页 |
6.1 不同送风温度和速度的确定 | 第50-51页 |
6.2 温度数据汇总分析 | 第51-52页 |
6.3 速度和空气龄数据汇总 | 第52-53页 |
6.4 PMV和PPD数据汇总 | 第53页 |
6.5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第七章 不同送风方式下室内舒适度模拟 | 第54-62页 |
7.1 三种送风方式的模型 | 第54-55页 |
7.2 空气粒子运动轨迹对比 | 第55-56页 |
7.3 温度场对比 | 第56-57页 |
7.4 速度场对比 | 第57-58页 |
7.5 空气龄对比 | 第58-59页 |
7.6 PMV和PPD对比 | 第59-60页 |
7.7 数据汇总 | 第60-61页 |
7.8 本章小节 | 第61-6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8.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