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抗菌素论文

AHLs信号分子抑制剂的分离提取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7页
    1.1 细菌的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第9-16页
        1.1.1 细菌群体感应概述第9-10页
        1.1.2 革兰氏阴性细菌种内群体感应系统--AHLs系统第10-12页
        1.1.3 革兰氏阳性细菌种内群体感应系统--AIP系统第12-14页
        1.1.4 细菌种间的群体感应系统--AI-2系统第14-15页
        1.1.5 群体感应系统的功能第15-16页
    1.2 群体感应AHLs系统的干扰第16-21页
        1.2.1 AHLs系统信号干扰第16-18页
        1.2.2 AHLs系统信号干扰的应用第18-20页
        1.2.3 AHLs系统检测第20-21页
    1.3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第21-26页
        1.3.1 PA的致病机理及耐药机制第21-23页
        1.3.2 PA的QS系统第23-25页
        1.3.3 对PA的QS系统进行干扰的意义第25-26页
    1.4 本实验的目的与创新第26-2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7-39页
    2.1 实验材料第27-29页
        2.1.1 菌种第27页
        2.1.2 培养基第27-29页
    2.2 样品制备第29页
        2.2.1 信号分子(AHLs型)的制备第29页
        2.2.2 信号分子抑制剂的制备第29页
    2.3 检测方法第29-30页
        2.3.1 检测菌CF11的纯化第29页
        2.3.2 信号分子活性的检测第29-30页
        2.3.3 信号分子抑制剂活性的检测第30页
    2.4 对信号分子抑制剂进行进一步提纯的方法尝试第30-32页
        2.4.1 用醇溶解第30-31页
        2.4.2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第31页
        2.4.3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检测第31页
        2.4.4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分离第31-32页
    2.5 不同发酵条件对信号分子抑制剂生产的影响第32-33页
        2.5.1 信号分子抑制剂生产曲线的测定第32页
        2.5.2 碳源对信号分子抑制剂生产的影响第32-33页
        2.5.3 氮源对信号分子抑制剂生产的影响第33页
        2.5.4 装液量对信号分子抑制剂生产的影响第33页
    2.6 测定PAO1的胞外酶活性第33-39页
        2.6.1 还原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3-34页
        2.6.2 酪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4-36页
        2.6.3 粗酶的制备第36页
        2.6.4 蛋白酶活力测定第36页
        2.6.5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第36-37页
        2.6.6 果胶酶活力测定第37页
        2.6.7 几丁质酶活力测定第37-39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39-50页
    3.1 对信号分子抑制剂的进一步提纯第39-43页
        3.1.1 用醇溶解第39-40页
        3.1.2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第40-41页
        3.1.3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检测第41页
        3.1.4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分离第41-43页
        3.1.5 对信号分子抑制剂进一步分离纯化的总结第43页
    3.2 不同发酵条件对信号分子抑制剂生产的影响第43-47页
        3.2.1 信号分子抑制剂生产曲线的测定第43-44页
        3.2.2 碳源对信号分子抑制剂生产的影响第44-45页
        3.2.3 氮源对信号分子抑制剂生产的影响第45-46页
        3.2.4 装液量对信号分子抑制剂生产的影响第46-47页
    3.3 测定PAO1的胞外酶活性第47-50页
        3.3.1 还原糖标准曲线第47页
        3.3.2 酪氨酸标准曲线第47-48页
        3.3.3 蛋白酶活力第48页
        3.3.4 纤维素酶活力第48-49页
        3.3.5 果胶酶活力第49页
        3.3.6 几丁质酶活力第49-50页
第四章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催化水解2-氨基-4-甲硫基丁腈制备蛋氨酸的研究
下一篇:纳豆菌发酵过程中大豆皂苷、异黄酮的生物转化及纳豆激酶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