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政治传播视阈下的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导论第14-30页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及意义第14-20页
        一、研究缘由第14-18页
        二、研究意义第18-20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第20-26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第20-23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第23-24页
        三、政治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第24-25页
        四、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第25-26页
        五、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6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第26-28页
        一、研究方法第27-28页
        二、研究思路第28页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28-30页
        一、研究创新第28-29页
        二、研究不足第29-30页
第一章 内涵与关联:政治传播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30-52页
    第一节 政治传播的基本理论第30-35页
        一、政治传播的概念及内涵第30-31页
        二、政治传播的功能第31-33页
        三、政治传播的特点第33-35页
    第二节 学术界关于政治传播的研究现状第35-39页
        一、西方学者关于政治传播的研究现状第35-36页
        二、我国学者关于政治传播的研究现状第36-39页
    第三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政治传播之相关性分析第39-52页
        一、什么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39-42页
        二、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政治传播的内在逻辑关联第42-49页
        三、政治传播对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第49-52页
第二章 动因与理念: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基点第52-70页
    第一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动因第52-56页
        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本质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价值基础第52-53页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民族精神源泉第53-54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实践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推动力第54-55页
        四、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持久生命力第55-56页
    第二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理念第56-60页
        一、政治性理念: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官兵的思想第56-57页
        二、实践性理念: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官兵服务人民的行动指南第57-58页
        三、主体性理念:发挥官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体作用第58-59页
        四、实效性理念:注重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第59-60页
    第三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用第60-70页
        一、对军队整体的作用第60-67页
        二、对军人个体的作用第67-70页
第三章 构成与要素: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体系第70-100页
    第一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第70-77页
        一、党在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导地位第70-71页
        二、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基本构成第71-74页
        三、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职能第74-77页
    第二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第77-90页
        一、组织传播第78-83页
        二、大众传播第83-85页
        三、人际传播第85-87页
        四、人内传播第87-90页
    第三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受众第90-94页
        一、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的构成第90-92页
        二、新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之基本特点第92-93页
        三、传播受众的角色意志和角色行为第93-94页
    第四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第94-100页
        一、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第95-98页
        二、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第98-100页
第四章 脉络与经验: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史及其经验概括第100-130页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脉络第100-117页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第101-106页
        二、抗日战争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第106-111页
        三、解放战争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第111-113页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第113-117页
    第二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经验第117-130页
        一、在不断实现与中国国情军情相结合的过程中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第117-119页
        二、在克服“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的过程中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第119-122页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促进官兵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内化第122-124页
        四、根据传播环境的变化调整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第124-127页
        五、保持传播渠道通畅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第127-130页
第五章 挑战与制约: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第130-164页
    第一节 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环境的变迁第130-140页
        一、传播环境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第130-134页
        二、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全新的传播环境第134-140页
    第二节 环境变迁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第140-157页
        一、世情变化对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第141-143页
        二、国情变化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第143-147页
        三、军情变化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第147-152页
        四、信息环境变化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第152-157页
    第三节 当前制约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因素第157-164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现实的关照不能满足官兵的需要第158-159页
        二、传播者的个体行为失范效应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第159-161页
        三、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应对当代复杂传播环境能力不足第161-164页
第六章 承继与超越:提升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之途径第164-216页
    第一节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作为政治传播信息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第164-169页
        一、内容维度——注重理论创新的时代性和持续性第164-166页
        二、表达维度——注重话语方式的鲜活性和大众性第166-168页
        三、实践维度——注重理论转化的现实性和应用性第168-169页
    第二节 坚持正确解读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政治传播者的引领和主导作用第169-177页
        一、传播者对政治传播的影响第169-171页
        二、军队政治传播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肩负的角色使命第171-174页
        三、提升政治传播者在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引领和主导作用的途径第174-177页
    第三节 坚持“受者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官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第177-191页
        一、现代传播理论对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第178-182页
        二、创造民主环境:保证广大官兵对传播信息的及时接收和反馈第182-188页
        三、实施活化教育:激发广大官兵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积极性第188-191页
    第四节 多种传播方式并举——拓宽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途径第191-201页
        一、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相济第191-193页
        二、传统媒体传播与新媒体传播互补第193-194页
        三、双向传播与单向传播相配第194-196页
        四、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相契第196-197页
        五、经常性传播与集中传播相辅第197-198页
        六、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相补第198-200页
        七、理论说服与情感激发相融第200-201页
    第五节 优化传播环境——构建有利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支持系统第201-216页
        一、创新和发展军营文化第202-207页
        二、营造和谐军营环境第207-211页
        三、加强传播技术支持第211-213页
        四、增强社会舆论的引导第213-216页
结束语第216-220页
参考文献第220-232页
致谢第232-2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34页

论文共2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甘宁靑地区的民族关系研究(1840-1949)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