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灵敏度优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结构优化概述 | 第13-14页 |
1.3.2 车体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优化软件介绍及Msc.Nastran优化过程 | 第15-17页 |
1.4.1 优化软件介绍 | 第15页 |
1.4.2 Msc.Nastran优化过程 | 第15-1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卧铺动车组车体有限元分析 | 第20-40页 |
2.1 建立车体有限元模型 | 第20-27页 |
2.1.1 卧铺动车组结构特点 | 第20-23页 |
2.1.2 有限元模型网格的建立原则 | 第23-24页 |
2.1.3 车体在整备状态下的重量组成 | 第24-27页 |
2.2 车体有限元方法和分析过程 | 第27-29页 |
2.2.1 有限元法简介 | 第27-28页 |
2.2.2 有限元法的分析流程 | 第28-29页 |
2.3 卧铺动车组的静强度分析 | 第29-36页 |
2.3.1 评定静强度的标准 | 第29-30页 |
2.3.2 约束及载荷的添加 | 第30-32页 |
2.3.3 工况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2.4 卧铺动车组的模态分析 | 第36-39页 |
2.4.1 理论基础 | 第36页 |
2.4.2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36-37页 |
2.4.3 模态评定标准 | 第37页 |
2.4.4 整备状态下的模态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车体模态灵敏度基本理论及分析 | 第40-55页 |
3.1 模态频率灵敏度分析基本理论 | 第40-41页 |
3.2 设计变量的选择 | 第41-43页 |
3.3 模态频率灵敏度的计算 | 第43-53页 |
3.3.1 模态频率对车顶变量灵敏度 | 第44-46页 |
3.3.2 模态频率对侧墙变量灵敏度 | 第46-49页 |
3.3.3 模态频率对底架变量灵敏度 | 第49-51页 |
3.3.4 模态频率对端墙及牵枕缓变量灵敏度 | 第51-53页 |
3.4 车体模态灵敏度总体规律分析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车体模态优化设计 | 第55-74页 |
4.1 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 第55-56页 |
4.2 结构优化方法简介及可行方向法原理 | 第56-58页 |
4.3 车体模态优化设计 | 第58-63页 |
4.3.1 设计变量的选取 | 第58-59页 |
4.3.2 优化数学模型 | 第59页 |
4.3.3 模态优化设计方案 | 第59-60页 |
4.3.4 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4.4 总体结构改进对模态频率的影响 | 第63-67页 |
4.4.1 总体结构改进方案 | 第63-64页 |
4.4.2 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4.5 总体结构改进后的模态优化设计 | 第67-70页 |
4.6 优化后车体的强度校核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车体端墙应力灵敏度理论及优化设计 | 第74-89页 |
5.1 应力灵敏度分析 | 第74-80页 |
5.1.1 应力灵敏度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74-75页 |
5.1.2 应力单元及设计变量的选择 | 第75-77页 |
5.1.3 应力灵敏度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5.2 端墙结构优化设计 | 第80-82页 |
5.2.1 设计变量及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80-81页 |
5.2.2 端墙结构优化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5.3 端墙优化后车体结构模态、强度校核 | 第82-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