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大型太阳翼有限元分析及振动抑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太阳翼振动抑制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基于智能材料的电池翼振动抑制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2 太阳翼建模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26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太阳翼构造 | 第16-19页 |
2.3 帆板框架的影响分析 | 第19-21页 |
2.3.1 方案1:单一高刚度、高质量材料属性 | 第19-20页 |
2.3.2 方案2:单一低刚度、低质量材料属性 | 第20页 |
2.3.3 方案3:多属性材料分布式布局 | 第20-21页 |
2.4 电池翼板间铰链的影响 | 第21-23页 |
2.5 帆板材料的影响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太阳翼模态及动态响应分析 | 第26-42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模态分析 | 第26-37页 |
3.2.1 模态频率及振型 | 第26-32页 |
3.2.2 影响基频的因素 | 第32-37页 |
3.3 含阻尼效应的动态分析 | 第37-41页 |
3.3.1 空间粒子撞击时的瞬态分析 | 第38-39页 |
3.3.2 空间粒子撞击时的频响分析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阻尼器介入及振动抑制有效性定性分析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磁流变阻尼器介入方案 | 第42-46页 |
4.2.1 磁流变阻尼器介入方案一 | 第43-45页 |
4.2.2 磁流变阻尼器介入方案二 | 第45-46页 |
4.3 刚体动力学仿真 | 第46-48页 |
4.4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仿真 | 第48-53页 |
4.4.1 方案一动力学仿真 | 第48-50页 |
4.4.2 方案二动力学仿真 | 第50-52页 |
4.4.3 两种方案对比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磁流变阻尼器设计 | 第54-74页 |
5.1 引言 | 第54-55页 |
5.2 磁流变阻尼器设计 | 第55-69页 |
5.2.1 磁路设计基本理论 | 第55-58页 |
5.2.2 结构布置与材料选择 | 第58-63页 |
5.2.3 阻尼器尺寸计算 | 第63-68页 |
5.2.4 阻尼器结构分析与样件加工 | 第68-69页 |
5.3 磁流变阻尼器试验分析 | 第69-72页 |
5.3.1 磁流变阻尼器性能试验 | 第69-72页 |
5.3.2 试验误差分析 | 第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总结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2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