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H2S在氧化物颗粒表面的非均相反应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大气颗粒物第8-10页
        1.1.1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第8-9页
        1.1.2 大气颗粒物的环境影响第9-10页
    1.2 大气中非均相反应第10-12页
    1.3 大气中含硫化合物第12页
    1.4 大气中的硫化氢第12-13页
    1.5 大气中的臭氧第13-14页
    1.6 本论文研究工作第14-15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反应体系的建立第15-21页
    2.1 实验试剂第15页
        2.1.1 实验气体第15页
        2.1.2 氧化物颗粒试剂第15页
    2.2 氧化物颗粒表征第15-16页
        2.2.1 氧化物颗粒比表面积测定第15-16页
        2.2.2 X射线衍射(XRD)第16页
    2.3 DRIFTS非均相反应体系的建立第16-18页
        2.3.1 DRIFTS反应器第16-17页
        2.3.2 配气系统第17-18页
        2.3.3 光照系统第18页
        2.3.4 温度控制系统第18页
    2.4 非均相反应硫酸盐的定量分析方法第18-19页
    2.5 吹扫时间第19-21页
第三章 氧气及臭氧对H_2S在氧化物颗粒表面的反应影响第21-37页
    3.1 氧化物颗粒性质第21-22页
        3.1.1 比表面积的测定第21页
        3.1.2 氧化物颗粒晶形表征第21-22页
    3.2 干燥无氧条件下H_2S对颗粒物的作用第22-24页
    3.3 干燥有氧条件下H_2S与氧化物颗粒的作用第24-27页
    3.4 干燥臭氧条件下H_2S与氧化物颗粒的反应第27-33页
        3.4.1 硫酸根双齿配位第28-30页
        3.4.2 硫酸根单齿配位第30-31页
        3.4.3 游离硫酸根第31-33页
    3.5 生成物含量变化第33-35页
        3.5.1 有氧条件下生成物含量变化第33-34页
        3.5.2 臭氧条件下生成物含量变化第34-35页
    3.6 反应摄取系数的测定第35-36页
    3.7 反应机理初探第36页
    3.8 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气象条件对H_2S在ZnO和γ-Al_2O_3颗粒表面非均相反应影响第37-46页
    4.1 反应的影响因素第37-38页
        4.1.1 温度的选择第37页
        4.1.2 光照条件的选择第37页
        4.1.3 湿度条件的选择第37-38页
    4.2 影响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第38-45页
        4.2.1 光照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第38-40页
        4.2.2 温度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第40-43页
        4.2.3 湿度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第43-45页
    4.3 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H_2S在降尘表面非均相反应研究第46-50页
    5.1 比表面积的测定第46页
    5.2 组成分析第46-47页
    5.3 可溶性离子组成分析第47页
    5.4 H_2S在降尘表面非均相反应研究第47-49页
    5.5 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6.1 结论第50-51页
    6.2 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60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分布的影响因子研究
下一篇:磁性非均相类Fenton反应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和氧氟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