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1.3.1 医疗联合体 | 第18页 |
1.3.2 分级诊疗 | 第18页 |
1.3.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8-19页 |
1.3.4 管理协同理论 | 第19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医疗联合体协同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1-29页 |
2.1 医疗联合体构建的动机分析 | 第21-22页 |
2.1.1 政府层面—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利用效率 | 第21页 |
2.1.2 医院层面—促进分级诊疗,实现规模效益 | 第21页 |
2.1.3 患者层面—满足优质医疗的需求需要 | 第21-22页 |
2.2 医联体的发展趋势和模式分析 | 第22-25页 |
2.2.1 医联体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2.2.2 我国各地探索医联体的模式分析 | 第23-25页 |
2.3 我国探索医联体的主要困惑 | 第25-26页 |
2.3.1 医联体管理模式单一,组织架构和功能定位尚未明确 | 第25页 |
2.3.2 部分工作流于形式,未形成一个长效连续的工作机制 | 第25页 |
2.3.3 双向转诊不平衡,上转容易下转难 | 第25-26页 |
2.3.4 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造成信息孤岛 | 第26页 |
2.4 四川省人民医院构建医联体的典型性分析 | 第26-29页 |
2.4.1 医联体管理模式多样化,组织架构和功能定位较为明确 | 第26-27页 |
2.4.2 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形成一个长效连续的工作机制 | 第27页 |
2.4.3 与区政府合作,形成“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 | 第27-28页 |
2.4.4 信息技术的业务协同,发展互联网智慧医疗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协同化的案例描述 | 第29-40页 |
3.1 构建医联体的背景分析 | 第29-30页 |
3.1.1 促进卫生资源合理利用的需求需要 | 第29页 |
3.1.2 促进双向转诊,分级医疗机制的建立 | 第29页 |
3.1.3 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 第29-30页 |
3.1.4 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 第30页 |
3.2 医联体协同医疗服务的主要内容 | 第30-36页 |
3.2.1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的基本概况 | 第30-31页 |
3.2.2 多层次医联体模式—灵活进行协同化管理 | 第31-32页 |
3.2.3 文化协同—加强医联体内集团化的品牌效应 | 第32-33页 |
3.2.4 业务协同—优质医疗的同质化输出 | 第33-34页 |
3.2.5 人才培养协同—全面人才的优质化输出 | 第34-35页 |
3.2.6 信息协同—卫生信息的高效输出 | 第35-36页 |
3.3 医联体实施的效果分析 | 第36-40页 |
3.3.1 下属医联体医疗效率明显提升 | 第36-37页 |
3.3.2 下属医联体医师水平显著提升 | 第37页 |
3.3.3 下属医联体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 | 第37-38页 |
3.3.4 下属医联体患者满意度提高 | 第38页 |
3.3.5 远程医疗规模初步形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协同化模式分析 | 第40-44页 |
4.1 “1+1+N”的区域内三级医疗一体化模式 | 第40-41页 |
4.1.1 区域内三级医疗体系建设的原因分析 | 第40页 |
4.1.2 “1+1+N”模式的构建和原则 | 第40页 |
4.1.3 全域医疗理念的科学体现 | 第40-41页 |
4.2 医院集团下托管模式 | 第41-42页 |
4.2.1 托管模式选取的原因分析 | 第41-42页 |
4.2.2 托管模式的构建和原则 | 第42页 |
4.2.3 托管模式的管理架构 | 第42页 |
4.3 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模式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协同机制分析 | 第44-47页 |
5.1 构建集团组织架构 | 第44-45页 |
5.1.1 明确医联体各成员机构的医疗市场定位 | 第44页 |
5.1.2 确定医联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 第44-45页 |
5.2 明确组织权限和职责 | 第45页 |
5.2.1 制定医联体内部规章制度 | 第45页 |
5.2.2 制定合理的分诊路径和转诊制度 | 第45页 |
5.3 组织内利益分配和激励原则 | 第45-47页 |
5.3.1 利益分配原则 | 第45-46页 |
5.3.2 激励机制实施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管理协同的要素分析 | 第47-52页 |
6.1 流程协同是管理协同的基础 | 第47-48页 |
6.1.1 统一的集团品牌,实施文化整合,凝聚发展合力 | 第47页 |
6.1.2 统一规范的服务流程设置 | 第47-48页 |
6.1.3 医疗服务一体化流程设置 | 第48页 |
6.1.4 后勤支持一体化流程设置 | 第48页 |
6.2 资源的有效整合是管理协同的目标 | 第48-49页 |
6.2.1 技术资源的整合 | 第48-49页 |
6.2.2 人力资源的整合 | 第49页 |
6.2.3 设备资源的整合 | 第49页 |
6.3 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的五个共享是管理协同的关键 | 第49-52页 |
6.3.1 专家共享 | 第49-50页 |
6.3.2 诊疗规范共享 | 第50页 |
6.3.3 科研共享 | 第50-51页 |
6.3.4 教学共享 | 第51页 |
6.3.5 信息化共享 | 第51-52页 |
第七章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的启示 | 第52-58页 |
7.1 医联体需要注重的方面 | 第52-56页 |
7.1.1 医联体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组建模式和协同策略 | 第52-53页 |
7.1.2 医联体内建立协同合作机制,有利于成员间的联合治理 | 第53页 |
7.1.3 医联体与区政府合作,利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跨边界合作 | 第53-54页 |
7.1.4 加大开展专科协建力度,有利于优质医疗的同质化输出 | 第54-55页 |
7.1.5 注重医联体内文化引导,平稳有序的推进工作 | 第55页 |
7.1.6 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医疗联合体工作的有效开展 | 第55-56页 |
7.1.7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对医联体的认同感 | 第56页 |
7.2 政府需要改进的方面 | 第56-58页 |
7.2.1 政府层面应该加快医联体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建设 | 第56-57页 |
7.2.2 加快医保相关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分级诊疗的引导效应 | 第57-58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