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保健组织与事业(卫生事业管理)论文--医疗卫生制度与机构论文--医疗服务制度论文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协同化的案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第18-19页
        1.3.1 医疗联合体第18页
        1.3.2 分级诊疗第18页
        1.3.3 公共产品理论第18-19页
        1.3.4 管理协同理论第19页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9-21页
        1.4.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二章 我国医疗联合体协同化现状与问题分析第21-29页
    2.1 医疗联合体构建的动机分析第21-22页
        2.1.1 政府层面—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利用效率第21页
        2.1.2 医院层面—促进分级诊疗,实现规模效益第21页
        2.1.3 患者层面—满足优质医疗的需求需要第21-22页
    2.2 医联体的发展趋势和模式分析第22-25页
        2.2.1 医联体的发展趋势第22-23页
        2.2.2 我国各地探索医联体的模式分析第23-25页
    2.3 我国探索医联体的主要困惑第25-26页
        2.3.1 医联体管理模式单一,组织架构和功能定位尚未明确第25页
        2.3.2 部分工作流于形式,未形成一个长效连续的工作机制第25页
        2.3.3 双向转诊不平衡,上转容易下转难第25-26页
        2.3.4 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造成信息孤岛第26页
    2.4 四川省人民医院构建医联体的典型性分析第26-29页
        2.4.1 医联体管理模式多样化,组织架构和功能定位较为明确第26-27页
        2.4.2 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形成一个长效连续的工作机制第27页
        2.4.3 与区政府合作,形成“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第27-28页
        2.4.4 信息技术的业务协同,发展互联网智慧医疗第28-29页
第三章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协同化的案例描述第29-40页
    3.1 构建医联体的背景分析第29-30页
        3.1.1 促进卫生资源合理利用的需求需要第29页
        3.1.2 促进双向转诊,分级医疗机制的建立第29页
        3.1.3 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第29-30页
        3.1.4 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第30页
    3.2 医联体协同医疗服务的主要内容第30-36页
        3.2.1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的基本概况第30-31页
        3.2.2 多层次医联体模式—灵活进行协同化管理第31-32页
        3.2.3 文化协同—加强医联体内集团化的品牌效应第32-33页
        3.2.4 业务协同—优质医疗的同质化输出第33-34页
        3.2.5 人才培养协同—全面人才的优质化输出第34-35页
        3.2.6 信息协同—卫生信息的高效输出第35-36页
    3.3 医联体实施的效果分析第36-40页
        3.3.1 下属医联体医疗效率明显提升第36-37页
        3.3.2 下属医联体医师水平显著提升第37页
        3.3.3 下属医联体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第37-38页
        3.3.4 下属医联体患者满意度提高第38页
        3.3.5 远程医疗规模初步形成第38-40页
第四章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协同化模式分析第40-44页
    4.1 “1+1+N”的区域内三级医疗一体化模式第40-41页
        4.1.1 区域内三级医疗体系建设的原因分析第40页
        4.1.2 “1+1+N”模式的构建和原则第40页
        4.1.3 全域医疗理念的科学体现第40-41页
    4.2 医院集团下托管模式第41-42页
        4.2.1 托管模式选取的原因分析第41-42页
        4.2.2 托管模式的构建和原则第42页
        4.2.3 托管模式的管理架构第42页
    4.3 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模式第42-44页
第五章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协同机制分析第44-47页
    5.1 构建集团组织架构第44-45页
        5.1.1 明确医联体各成员机构的医疗市场定位第44页
        5.1.2 确定医联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第44-45页
    5.2 明确组织权限和职责第45页
        5.2.1 制定医联体内部规章制度第45页
        5.2.2 制定合理的分诊路径和转诊制度第45页
    5.3 组织内利益分配和激励原则第45-47页
        5.3.1 利益分配原则第45-46页
        5.3.2 激励机制实施第46-47页
第六章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管理协同的要素分析第47-52页
    6.1 流程协同是管理协同的基础第47-48页
        6.1.1 统一的集团品牌,实施文化整合,凝聚发展合力第47页
        6.1.2 统一规范的服务流程设置第47-48页
        6.1.3 医疗服务一体化流程设置第48页
        6.1.4 后勤支持一体化流程设置第48页
    6.2 资源的有效整合是管理协同的目标第48-49页
        6.2.1 技术资源的整合第48-49页
        6.2.2 人力资源的整合第49页
        6.2.3 设备资源的整合第49页
    6.3 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的五个共享是管理协同的关键第49-52页
        6.3.1 专家共享第49-50页
        6.3.2 诊疗规范共享第50页
        6.3.3 科研共享第50-51页
        6.3.4 教学共享第51页
        6.3.5 信息化共享第51-52页
第七章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的启示第52-58页
    7.1 医联体需要注重的方面第52-56页
        7.1.1 医联体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组建模式和协同策略第52-53页
        7.1.2 医联体内建立协同合作机制,有利于成员间的联合治理第53页
        7.1.3 医联体与区政府合作,利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跨边界合作第53-54页
        7.1.4 加大开展专科协建力度,有利于优质医疗的同质化输出第54-55页
        7.1.5 注重医联体内文化引导,平稳有序的推进工作第55页
        7.1.6 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医疗联合体工作的有效开展第55-56页
        7.1.7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对医联体的认同感第56页
    7.2 政府需要改进的方面第56-58页
        7.2.1 政府层面应该加快医联体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建设第56-57页
        7.2.2 加快医保相关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分级诊疗的引导效应第57-58页
第八章 结论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附录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弓形虫RON5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分析及其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规律
下一篇:发酵小麦制酒精副产物(沼渣)对猪鸡的饲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