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理论与分析论文--电力系统稳定论文

基于综合动态等值的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电压稳定的概况第12-16页
        1.2.1 电压稳定的不同定义与分类第12-14页
        1.2.2 电压稳定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15页
        1.2.3 电压稳定研究的基本现状第15-16页
    1.3 静态电压稳定快速评估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第17-19页
第2章 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的相关理论第19-33页
    2.1 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工具第19-21页
        2.1.1 PV曲线分析第19-20页
        2.1.2 VQ曲线分析第20-21页
    2.2 静态电压稳定的常用分析方法第21-25页
        2.2.1 连续潮流法第21-22页
        2.2.2 非线性规划法第22页
        2.2.3 灵敏度分析法第22-23页
        2.2.4 奇异值分解法第23-24页
        2.2.5 潮流多解法第24页
        2.2.6 直接法第24-25页
    2.3 静态电压稳定的常用评估指标第25-31页
        2.3.1 静态电压稳定的评估指标类型及要求第25页
        2.3.2 阻抗模指标第25-27页
        2.3.3 灵敏度指标第27-28页
        2.3.4 奇异值及特征值指标第28-29页
        2.3.5 L指标第29页
        2.3.6 VPI指标第29-31页
        2.3.7 局部指标第31页
    2.4 静态电压稳定性快速评估的主要影响因素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连续潮流法在静态电压稳定评估中的应用第33-46页
    3.1 常规潮流法第33-35页
        3.1.1 牛拉法的修正方程第33-34页
        3.1.2 牛拉法的计算步骤及流程图第34-35页
    3.2 连续潮流模型第35-38页
        3.2.1 负荷型连续潮流第35-36页
        3.2.2 支路型连续潮流第36页
        3.2.3 故障型连续潮流第36-37页
        3.2.4 控制型连续潮流第37-38页
    3.3 连续潮流法的基本原理第38-44页
        3.3.1 参数化第38-40页
        3.3.2 预估第40-42页
        3.3.3 校正环节第42-43页
        3.3.4 步长控制第43-44页
    3.4 连续潮流法在静态电压稳定评估中的应用第44页
        3.4.1 PV曲线及电压稳定临界点的求取第44页
        3.4.2 静态可传输容量的计算第44页
    3.5 连续潮流法的不足及原因第44-45页
    3.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电力系统的综合动态等值原理及分析第46-65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诺顿等值及戴维南等值原理第46-53页
        4.2.1 线性系统的诺顿等值及戴维南等值第46-47页
        4.2.2 线性系统极限传输功率的必要条件第47-51页
        4.2.3 非线性系统的戴维南等值第51-52页
        4.2.4 戴维南等值的研究现状第52-53页
    4.3 综合动态等值法第53-59页
        4.3.1 非线性系统负荷有功取极值的必要条件第53-58页
        4.3.2 阻抗模裕度指标的定义第58页
        4.3.3 综合动态等值阻抗及阻抗模裕度的计算第58-59页
    4.4 仿真计算与分析第59-64页
        4.4.1 节点功率约束方程第59-60页
        4.4.2 同步功率扰动第60-62页
        4.4.3 单节点功率扰动第62-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电压稳定鞍结分岔点的快速求取方法第65-80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自动变步长的连续潮流法第65-68页
        5.2.1 连续潮流法的基本步骤第65-66页
        5.2.2 综合动态等值法预测步长第66-67页
        5.2.3 综合动态等值阻抗的计算步骤第67-68页
    5.3 局部曲线拟合技术第68-72页
    5.4 新算法步骤及流程图第72-73页
    5.5 仿真计算与分析第73-77页
        5.5.1 IEEE-30节点系统的计算分析第74-75页
        5.5.2 IEEE-57节点系统的计算分析第75-76页
        5.5.3 IEEE -118节点系统的计算分析第76-77页
    5.6 新算法与其它算法的比较第77-79页
    5.7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致谢第87-8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目录第88-89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9-90页
附录C IEEE-30节点标准系统结构图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EMD和矩阵束算法的低频振荡模式识别方法
下一篇:计及负荷动态特性的电力系统同调等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