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及负荷动态特性的电力系统同调等值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发电机同调等值研究 | 第15-29页 |
2.1 发电机特性分析 | 第15-17页 |
2.2 同调等值法 | 第17-22页 |
2.2.1 同调机组的识别 | 第17页 |
2.2.2 同调机组母线的化简 | 第17-21页 |
2.2.3 系统负荷的化简 | 第21-22页 |
2.2.4 同调机组参数的聚合 | 第22页 |
2.3 基于戴维南等值和电气距离的同调等值法 | 第22-28页 |
2.3.1 戴维南等值系统 | 第23-27页 |
2.3.2 电气距离同调指标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负荷模型及感应电动机同调等值研究 | 第29-44页 |
3.1 负荷特性分析 | 第29-31页 |
3.2 常用电力负荷元件模型 | 第31-40页 |
3.2.1 照明负荷 | 第31-33页 |
3.2.2 空调负荷 | 第33-35页 |
3.2.3 电热负荷 | 第35-36页 |
3.2.4 工业电动机 | 第36-40页 |
3.3 感应电动机同调等值法 | 第40-43页 |
3.3.1 电动机同调机组的识别 | 第40-41页 |
3.3.2 电动机同调机组的化简 | 第41-43页 |
3.3.3 电动机同调机组的参数聚合 | 第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聚类分析法 | 第44-51页 |
4.1 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 第44-45页 |
4.2 距离和相似系数 | 第45-47页 |
4.3 几种常用的系统聚类方法 | 第47-50页 |
4.3.1 最短距离法 | 第47-48页 |
4.3.2 最长距离法 | 第48页 |
4.3.3 中间距离法 | 第48-49页 |
4.3.4 重心法 | 第49页 |
4.3.5 类平均法 | 第49-50页 |
4.3.6 离差平方和法 | 第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仿真分析 | 第51-60页 |
5.1 发电机同调算例分析 | 第51-55页 |
5.2 电动机同调算例分析 | 第55-56页 |
5.3 计及电动机负荷的同调等值算例分析 | 第56-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总结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