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组合梁斜拉桥发展历史 | 第9-11页 |
1.3 组合梁斜拉桥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本文要研究的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钢-混凝土组合梁斜拉桥施工阶段受力性能分析 | 第14-60页 |
2.1 樟树市赣江二桥工程概述 | 第14-16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14页 |
2.1.2 主要技术标准 | 第14-15页 |
2.1.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5-16页 |
2.2 赣江二桥设计构造 | 第16-20页 |
2.2.1 设计参数 | 第16-18页 |
2.2.2 主桥分段 | 第18-20页 |
2.3 赣江二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0-26页 |
2.3.1 单元选择 | 第20页 |
2.3.2 施工阶段的划分 | 第20-22页 |
2.3.3 截面形式 | 第22-23页 |
2.3.4 边界条件 | 第23-24页 |
2.3.5 荷载工况 | 第24-26页 |
2.4 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 | 第26-36页 |
2.4.1 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 第26-29页 |
2.4.2 赣江二桥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 | 第29-34页 |
2.4.3 赣江二桥合理成桥状态的优化结果 | 第34-36页 |
2.5 施工阶段受力性能分析 | 第36-59页 |
2.5.1 施工阶段索力的确定 | 第37-46页 |
2.5.2 施工阶段主梁内力和线形分析 | 第46-56页 |
2.5.3 钢梁和混凝土之间的内力分配 | 第56-5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组合梁斜拉桥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60-76页 |
3.1 混凝土长期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分析 | 第60-68页 |
3.1.1 成桥阶段与长期运营后结构的变形对比 | 第61-63页 |
3.1.2 成桥阶段与长期运营后结构的内力对比 | 第63-68页 |
3.2 不同龄期混凝土预制板的时间效应差异 | 第68-75页 |
3.2.1 不同龄期预制板对钢-混组合梁内力重分布的影响 | 第68-73页 |
3.2.2 不同龄期预制板对赣江二桥跨中无索区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钢-混组合梁斜拉桥桥面体系局部受力性能分析 | 第76-90页 |
4.1 桥面体系局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6-81页 |
4.1.1 设计参数及单元选择 | 第76-79页 |
4.1.2 边界条件 | 第79页 |
4.1.3 汽车荷载 | 第79-81页 |
4.2 混凝土桥面板计算结果分析 | 第81-86页 |
4.2.1 应力结果 | 第81-84页 |
4.2.2 位移结果 | 第84页 |
4.2.3 栓钉抗剪刚度对桥面板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84-86页 |
4.3 钢梁计算结果分析 | 第86-89页 |
4.3.1 应力结果 | 第86-88页 |
4.3.2 位移结果 | 第88-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90-91页 |
5.2 展望未来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