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单轨交通中圆管形截面钢桥墩受力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单轨交通国内外发展动态第11-14页
        1.1.1 单轨交通国外发展状态第11-13页
        1.1.2 单轨交通国内发展状态第13-14页
    1.2 钢结构桥墩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钢桥墩结构设计与分析第18-33页
    2.1 设计荷载第18-21页
        2.1.1 线路、水文情况第18页
        2.1.2 恒载第18-19页
        2.1.3 竖向静荷载第19页
        2.1.4 列车竖向动力作用第19页
        2.1.5 横向摇摆力第19-20页
        2.1.6 风荷载第20-21页
        2.1.7 制动力与牵引力第21页
        2.1.8 离心荷载第21页
    2.2 结构形式选择第21-25页
        2.2.1 轨道梁第21-23页
        2.2.2 桥墩第23-25页
    2.3 内力计算及其组合第25-28页
        2.3.1 主力第25-26页
        2.3.2 附加力第26-28页
    2.4 墩身结构计算第28-32页
        2.4.1 墩底截面特性第28-29页
        2.4.2 墩身受压强度计算第29-30页
        2.4.3 墩身受压稳定性计算第30-31页
        2.4.4 墩顶水平位移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圆管形钢墩身弹性稳定分析第33-42页
    3.1 ANSYS理论基础第33页
    3.2 创建模型第33-36页
        3.2.1 模型的建立与单元的划分第34-35页
        3.2.2 施加约束与荷载第35-36页
        3.2.3 弹性整体稳定安全系数第36页
    3.3 特征值屈曲分析结果第36-37页
    3.4 长细比和加劲肋对模型的影响第37-40页
        3.4.1 长细比第37-38页
        3.4.2 加劲肋第38-39页
        3.4.3 构件径厚比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圆管形钢墩身弹塑性稳定性分析第42-53页
    4.1 基本理论第42-44页
        4.1.1 ANSYS中理论基础第42-43页
        4.1.2 塑性力学屈服准则第43页
        4.1.3 弹塑性材料模型及其应用第43-44页
    4.2 弹塑性稳定性的基本步骤与过程第44-46页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4-45页
        4.2.2 网格的划分及求解第45-46页
    4.3 考虑初始缺陷第46-49页
    4.4 双重非线性影响第49-50页
    4.5 钢桥墩径厚比对弹塑性极限承载力影响第50-52页
    4.6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振动特性与反应谱地震反应分析第53-68页
    5.1 模态分析第53页
    5.2 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第53-54页
    5.3 反应谱分析第54-64页
        5.3.1 概述第54-56页
        5.3.2 单向地震输入时结构地震反应第56-61页
        5.3.3 双向地震输入时结构地震反应第61-64页
    5.4 地震反应结果分析第64-66页
    5.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六章 地震时程反应分析第68-88页
    6.1 时程分析原理第68-69页
    6.2 地震波的选择第69-72页
        6.2.1 地震波基本三要素第70-71页
        6.2.2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第71-72页
    6.3 圆管墩结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反应分析第72-84页
        6.3.1 圆管墩结构单向输入地震波的时程分析第72-78页
        6.3.2 圆管墩结构双向输入不同地震波的时程分析第78-84页
    6.4 地震反应结果分析第84-86页
    6.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7.1 结论第88-89页
    7.2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2页
致谢第92-9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型刚构桥转体施工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钢—混凝土组合梁斜拉桥施工及使用阶段受力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