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现状第11-19页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8页
        1.3.2 研究述评第18-19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1页
        1.4.1 研究思路第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1页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第21-31页
    2.1 基本概念第21-25页
        2.1.1 责任的含义及分类第21-23页
        2.1.2 责任感的含义及其组成部分第23-24页
        2.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含义第24-25页
    2.2 基本理论概述第25-31页
        2.2.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第25-27页
        2.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第27-29页
        2.2.3 伦理学相关理论第29页
        2.2.4 心理学相关理论第29-31页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分析第31-41页
    3.1 内源因素第31-35页
        3.1.1 自然因素第31-32页
        3.1.2 人格特征第32-34页
        3.1.3 身份特征第34-35页
    3.2 外源因素第35-41页
        3.2.1 家庭因素第35-36页
        3.2.2 学校因素第36-38页
        3.2.3 社会因素第38-41页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调查及分析第41-97页
    4.1 研究方法第41-44页
        4.1.1 研究对象第41-43页
        4.1.2 测量工具第43-44页
    4.2 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第44-97页
        4.2.1 现状分析第44页
        4.2.2 影响因素分析第44-71页
        4.2.3 关键因素分析第71-95页
        4.2.4 调查结果小结第95-97页
第五章 建议与对策第97-105页
    5.1 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自助策略第97-100页
        5.1.1 认知层面第97-99页
        5.1.2 认同层面第99页
        5.1.3 行动层面第99-100页
    5.2 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外界支持策略第100-105页
        5.2.1 认知层面第100-101页
        5.2.2 认同层面第101-102页
        5.2.3 行动层面第102-105页
第六章 结论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学二教一应用”教学模式在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T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