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中国传统园林小中见大造园手法新解及现代转译探究

摘要第7-8页
1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内容第10页
    1.4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5 研究框架第11-13页
    1.6 论文创新点第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0页
    2.1 概念释义第13-15页
        2.1.1 中国传统园林第13页
        2.1.2 小中见大第13-14页
        2.1.3 造园手法第14页
        2.1.4 现代转译第14-15页
    2.2 相关研究成果第15-20页
        2.2.1 中国传统园林相关研究第15-16页
        2.2.2 小中见大手法及相关研究第16-19页
        2.2.3 现代转译相关研究第19-20页
3 中国传统园林小中见大造园手法新解第20-25页
    3.1 遮挡地面形成空间距离不稳定效果第20-22页
    3.2 框景呈现视觉悬念第22-23页
    3.3 框景错位增强景物尺度模糊第23页
    3.4 俯视及仰视形成视觉反差第23-24页
    3.5 小中见大造园手法概念“再”思考第24-25页
4 小中见大手法原理及透视证明第25-31页
    4.1 遮挡地面与小中见大第25-26页
    4.2 框景与小中见大第26-28页
    4.3 框景错位与小中见大第28-30页
    4.4 仰视及俯视与小中见大第30-31页
    4.5 本章小结第31页
5 小中见大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应用第31-42页
    5.1 遮挡地面的应用第31-33页
    5.2 框景的应用第33-39页
    5.3 框景错位的应用第39-40页
    5.4 仰视和俯视的应用第40-42页
    5.5 本章小结第42页
6 小中见大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分析第42-60页
    6.1 小中见大手法在王向荣作品中的应用第42-50页
        6.1.1 遮挡地面手法应用第42-43页
        6.1.2 框景手法应用第43-44页
        6.1.3 框景错位手法应用第44-46页
        6.1.4 仰视和俯视手法应用第46-48页
        6.1.5 小中见大手法应用的发展与演化第48-50页
    6.2 小中见大手法在董豫赣作品中的应用第50-60页
        6.2.1 红砖美术馆简介第50-51页
        6.2.2 遮挡地面手法应用第51-54页
        6.2.3 框景手法应用第54-56页
        6.2.4 框景错位手法应用第56-58页
        6.2.5 俯视和仰视手法应用第58-60页
    6.3 本章小结第60页
7 小中见大造园手法现代转译探究第60-74页
    7.1 转译初探——德国馆与古木交柯空间转换第61-64页
        7.1.1 德国馆与古木交柯空间比较第61-63页
        7.1.2 德国馆与古木交柯空间改造第63-64页
    7.2 转译再探——淮阳太昊陵八卦园林设计第64-66页
        7.2.1 项目简介第64页
        7.2.2 小中见大手法设计应用第64-66页
        7.2.3 八卦、迷宫与园林第66页
    7.3 转译落成——郑州植物园体验区景观设计第66-74页
        7.3.1 项目简介第67-68页
        7.3.2 设计整体构思第68-69页
        7.3.3 小中见大手法设计应用第69-73页
        7.3.4 部分效果展示第73-74页
    7.4 本章小结第74页
8 结论与思考第74-76页
    8.1 结论第74-75页
    8.2 思考第75-76页
        8.2.1 中国园林的后续之路第75页
        8.2.2 扎根传统、不忘初心第75-76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ABSTRACT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造景手法在漯河市沙澧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长江湖北段绿色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