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我国省域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4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选题意义第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20页
        1.2.1 理论研究第14-17页
        1.2.2 实证研究第17-20页
        1.2.3 评述第20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第20-24页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2页
        1.3.2 主要内容第22-23页
        1.3.3 本文创新点第23-24页
第2章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的理论分析第24-30页
    2.1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概念第24-25页
        2.1.1 城镇化的涵义第24页
        2.1.2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涵义第24-25页
        2.1.3 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的涵义第25页
    2.2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的理论基础第25-26页
        2.2.1 人地关系理论第25-26页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6页
        2.2.3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第26页
    2.3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的内在机理第26-28页
        2.3.1 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系统的响应机理第27-28页
        2.3.2 城镇化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响应机理第28页
        2.3.3 资源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第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3章 我国省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第30-44页
    3.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第30-33页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0-31页
        3.1.2 熵值法分析步骤第31-32页
        3.1.3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32-33页
    3.2 我国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估第33-38页
        3.2.1 评估结果第33-34页
        3.2.2 综合排名分析第34-35页
        3.2.3 变动趋势分析第35-38页
    3.3 我国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评估第38-43页
        3.3.1 评估结果第38-39页
        3.3.2 综合排名分析第39-40页
        3.3.3 变动趋势分析第40-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我国省域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实证分析第44-50页
    4.1 模型构建与指数测度第44-46页
        4.1.1 响应度模型的构建第44页
        4.1.2 响应指数的测度第44-46页
    4.2 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分析第46-47页
        4.2.1 响应关系演变类型划分第46页
        4.2.2“正响应类”的响应关系分析第46页
        4.2.3“正-负响应类”的响应关系分析第46-47页
        4.2.4“交替响应类”的响应关系分析第47页
    4.3 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演变特征第47-49页
        4.3.1 响应函数的曲线拟合第47页
        4.3.2 总体演变特征第47-48页
        4.3.3 不同响应类型的演变特征第48-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我国省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0-55页
    5.1 模型构建与模型检验第50-51页
        5.1.1 面板数据模型第50页
        5.1.2 Hausman检验第50-51页
    5.2 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的影响因素第51页
        5.2.1 影响因素分析第51页
        5.2.2 测度指标选取第51页
    5.3 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的结果分析第51-53页
        5.3.1 总体结果分析第52页
        5.3.2 不同响应类型的结果分析第52-53页
    5.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6章 促进我国省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有序发展的政策启示第55-60页
    6.1 全国层面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有序发展的整体策略第55-56页
        6.1.1 优化城市群的形态与空间布局第55页
        6.1.2 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第55-56页
        6.1.3 建立绿色GDP考核机制第56页
    6.2“正响应类”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有序发展的措施第56-57页
        6.2.1 推进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第56页
        6.2.2 合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第56-57页
        6.2.3 建立环保规制与激励政策第57页
    6.3“正-负响应类”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有序发展的措施第57-58页
        6.3.1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57-58页
        6.3.2 大力发展节能节水型城市第58页
        6.3.3 积极培育特色小城镇第58页
    6.4“交替响应类”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有序发展的措施第58-60页
        6.4.1 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第58-59页
        6.4.2 推进农村综合环境治理第59页
        6.4.3 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第59-60页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所参与的课题目录第67-68页
附录B 我国省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评估结果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参与制定物流联盟标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