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注释表 | 第16-19页 |
缩略词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4页 |
1.1.1 光伏接口变换器 | 第20-21页 |
1.1.2 高性能光伏接口变换器的基本要求 | 第21-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1.2.1 太阳能电池的动态模型和动态特性 | 第24-26页 |
1.2.2 输出稳压模式下太阳能电池的稳定工作区 | 第26-27页 |
1.2.3 光伏接口变换器的鲁棒稳定性 | 第27-28页 |
1.2.4 光伏接口变换器输入侧二倍频纹波抑制策略 | 第28-30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硅太阳能电池的动态模型和动态特性 | 第32-55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物理基础 | 第32-35页 |
2.2.1 光生载流子的产生与复合 | 第32-33页 |
2.2.2 光生载流子的连续性方程 | 第33-34页 |
2.2.3 光注入下的半导体PN结 | 第34-35页 |
2.3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稳态输出特性 | 第35-37页 |
2.3.1 物理模型 | 第35页 |
2.3.2 稳态输出特性 | 第35-37页 |
2.4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动态输出特性 | 第37-43页 |
2.4.1 光照突变时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流 | 第37-41页 |
2.4.2 偏置电压突变时太阳能电池的暗电流 | 第41-43页 |
2.5 太阳能电池的电路模型 | 第43-47页 |
2.5.1 动态电路模型 | 第43页 |
2.5.2 二极管动态电阻 | 第43-44页 |
2.5.3 动态电容 | 第44-46页 |
2.5.4 工作区与动态输出电阻的关系 | 第46-47页 |
2.6 环境因素和工作点对动态参数的影响 | 第47-50页 |
2.7 少数载流子寿命的测量 | 第50-51页 |
2.8 太阳能电池动态特性的实验测试 | 第51-54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MPPT模式下光伏接口变换器鲁棒稳定控制器设计 | 第55-74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输入电压控制器参数的常规设计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55-59页 |
3.2.1 常规设计法 | 第55-56页 |
3.2.2 基于太阳能电池动态模型的输入电压控制器设计方法 | 第56-57页 |
3.2.3 常规设计法存在的问题 | 第57-59页 |
3.3 MPPT模式下光伏接口变换器的鲁棒稳定性 | 第59-63页 |
3.3.1 输入电压鲁棒稳定PI控制器的基本设计准则 | 第59-60页 |
3.3.2 输入电压鲁棒稳定PI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 第60-62页 |
3.3.3 输入电压鲁棒稳定PI控制器的简化设计法 | 第62-63页 |
3.4 基于级联系统的MPPT模式下光伏接口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 第63-65页 |
3.4.1 级联系统阻抗匹配稳定判据 | 第63-64页 |
3.4.2 MPPT模式下光伏接口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 第64-65页 |
3.5 MPPT模式下光伏接口变换器鲁棒稳定的仿真研究 | 第65-69页 |
3.6 MPPT模式下光伏接口变换器鲁棒稳定的实验研究 | 第69-7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输出稳压模式下太阳能电池的稳定工作区 | 第74-91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光伏接口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 第74-77页 |
4.2.1 光伏接口变换器的外特性及其实现 | 第74-76页 |
4.2.2 输出稳压模式下光伏接口变换器的控制结构 | 第76-77页 |
4.3 输出稳压模式下光伏接口变换器控制稳定的必要条件 | 第77-84页 |
4.3.1 输出稳压模式下前置电容式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 | 第77-79页 |
4.3.2 输出电压单闭环控制稳定的必要条件 | 第79-80页 |
4.3.3 输出、输入电压双闭环控制稳定的必要条件 | 第80-82页 |
4.3.4 太阳能电池的稳定工作区与闭环控制回路构成和负载类型的关系 | 第82页 |
4.3.5 输出稳压模式下MPP的稳定性 | 第82-84页 |
4.4 输出稳压模式下太阳能电池稳定工作区的仿真和实验验证 | 第84-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输出稳压模式下光伏接口变换器鲁棒稳定控制器设计 | 第91-113页 |
5.1 引言 | 第91页 |
5.2 输出稳压模式下光伏接口系统的小信号模型 | 第91-93页 |
5.3 输出稳压模式下光伏接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93-98页 |
5.3.1 鲁棒稳定控制器参数的基本设计准则 | 第93-94页 |
5.3.2 鲁棒稳定控制器参数的设计方法 | 第94-96页 |
5.3.3 鲁棒稳定控制器参数的简化设计 | 第96-98页 |
5.4 基于级联系统的输出稳压模式光伏接口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 第98-102页 |
5.4.1 阻抗匹配稳定判据 | 第98-99页 |
5.4.2 输出稳压模式下光伏接口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 第99-102页 |
5.5 输出稳压模式下光伏接口变换器鲁棒稳定的仿真研究 | 第102-106页 |
5.6 输出稳压模式下光伏接口变换器鲁棒稳定的实验研究 | 第106-11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光伏接口变换器输入电压纹波的抑制 | 第113-136页 |
6.1 引言 | 第113页 |
6.2 输入电压纹波抑制标准 | 第113-115页 |
6.3 MPPT模式下输入电压纹波分量的抑制 | 第115-129页 |
6.3.1 输入电压纹波分量分析 | 第115-116页 |
6.3.2 计及低频纹波鲁棒抑制能力的电压控制器的设计准则和方法 | 第116-119页 |
6.3.3 基于电感串联虚拟电阻的纹波抑制方法 | 第119-122页 |
6.3.4 基于PI+QPR控制器的纹波抑制方法 | 第122-127页 |
6.3.5 结合输出电压前馈的低频纹波抑制方法 | 第127-128页 |
6.3.6 各种抑制策略的比较 | 第128-129页 |
6.4 仿真研究 | 第129-13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七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136-138页 |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36-137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0-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