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30页 |
1.3.1 国内外文化适应理论的研究 | 第14-23页 |
1.3.2 国内外社会融入的研究 | 第23-30页 |
2.研究设计 | 第30-34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2.1.1 问卷调查法 | 第30-31页 |
2.1.2 访谈法 | 第31页 |
2.1.3 参与式观察法 | 第31-32页 |
2.2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32-34页 |
2.2.1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2.2.2 研究框架 | 第33-34页 |
3.文化适应视角下在穗非洲人的社会融入问题 | 第34-65页 |
3.1 两个异质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策略 | 第34-52页 |
3.1.1 非洲人群体的文化适应策略 | 第34-45页 |
3.1.2 本地居民的文化适应模式 | 第45-52页 |
3.2 文化适应策略与在穗非洲人社会融入问题分析 | 第52-65页 |
3.2.1 社会融入问题的表象:非洲人群体的浅层聚合与深度区隔 | 第52-59页 |
3.2.2 社会融入问题的核心:主流文化群体的具象疏离与意象排斥 | 第59-65页 |
4.文化适应视角下在穗非洲人社会融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 第65-79页 |
4.1 社会工作介入在穗非洲人社会融入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65-67页 |
4.1.1 社会工作介入在穗非洲人社会融入问题的必要性 | 第65-66页 |
4.1.2 社会工作介入在穗非洲人社会融入问题的可行性 | 第66-67页 |
4.2 社会工作直接服务层面深化“整合”层次的举措 | 第67-70页 |
4.2.1 从个体层面增能,提升文化自信 | 第68页 |
4.2.2 咨询个案与专业个案齐头并进,培育在地社会责任意识 | 第68-69页 |
4.2.3 构建兴趣小组,增加在地归属感 | 第69-70页 |
4.3 社会工作直接服务层面破除深度区隔的举措 | 第70-73页 |
4.3.1 从人际关系层面充权,编织在地非正式支持网络 | 第70-71页 |
4.3.2 开展社会化小组,引导群际间正向互动 | 第71-72页 |
4.3.3 增加外展服务宣传与探访频数,引导渐进式融入 | 第72-73页 |
4.4 社会工作间接服务层面消弭“族群疏离”与削弱“排斥”的举措 | 第73-79页 |
4.4.1 搭建多部门合作平台,形成互动机制 | 第74页 |
4.4.2 开展社区倡导活动,提供参与机会 | 第74-75页 |
4.4.3 发展志愿者义工队伍,增进社区凝聚力 | 第75-76页 |
4.4.4 坚持社会服务研究,扩大服务效果影响力 | 第76页 |
4.4.5 利用新型媒体工具,传播正向形象 | 第76-77页 |
4.4.6 加强对于社会工作者“身、心、智”三位一体的督导支持 | 第77-79页 |
5.研究不足与伦理困境 | 第79-81页 |
5.1 研究不足 | 第79页 |
5.2 研究及介入过程中伦理困境探讨 | 第79-81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一 社工介入非洲人留学生丢失护照实例 | 第87-90页 |
附录二 社工开展“仓禀实·知礼节”教育小组社会融入实例(专业小组) | 第90-94页 |
附录三 社工开展“冬至缘,包汤圆”社区融入倡导活动实例(专业社区活动) | 第94-98页 |
附录四 非洲访谈对象具体信息 | 第98-99页 |
附录五 中国访谈对象具体信息 | 第99-100页 |
附录六 非洲人群体的调查问卷 | 第100-104页 |
附录七 本地居民的调查问卷 | 第104-108页 |
附录八 非洲受访对象访谈提纲 | 第108-109页 |
附录九 中国受访对象访谈提纲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