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慕天科学哲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孙慕天本人科学研究成果概述 | 第11-13页 |
(二)前人对孙慕天思想研究的主要观点 | 第13-14页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页 |
(一)研究的内容和创新 | 第14页 |
(二)研究的方法和角度 | 第14页 |
注释 | 第14-16页 |
第二章孙慕天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6-21页 |
一、孙慕天的简介 | 第16-18页 |
(一)生平简介 | 第16-17页 |
(二)成长背景 | 第17-18页 |
二、孙慕天科学哲学思想产生的学术背景 | 第18-20页 |
(一)国际学术背景 | 第18-19页 |
(二)国内学术背景 | 第19-20页 |
注释 | 第20-21页 |
第三章孙慕天对俄苏科学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 | 第21-29页 |
一、俄苏自然科学哲学的开辟时期 | 第21-23页 |
(一)俄苏自然科学哲学产生的背景 | 第21-22页 |
(二)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 第22-23页 |
二、俄苏自然科学哲学的摸索时期 | 第23-25页 |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推进时期 | 第23-24页 |
(二)斯大林模式的战争与统治时期 | 第24-25页 |
三、俄苏自然科学哲学的调整时期 | 第25-26页 |
(一)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 第25-26页 |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 第26页 |
四、俄苏自然科学哲学转型时期 | 第26-28页 |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 第26-27页 |
(二)苏联自然科学哲学历史地位 | 第27-28页 |
注释 | 第28-29页 |
第四章孙慕天比较哲学及比较科学哲学思想 | 第29-34页 |
一、比较哲学研究 | 第29-31页 |
(一)哲学主题的比较 | 第29-30页 |
(二)哲学思想发生与演变的比较 | 第30页 |
(三)哲学民族性比较 | 第30-31页 |
二、比较科学哲学研究 | 第31-32页 |
(一)比较科学哲学的内容——以西方与俄苏比较为例 | 第31-32页 |
(二)比较科学哲学的价值 | 第32页 |
注释 | 第32-34页 |
第五章孙慕天其他科学哲学思想 | 第34-42页 |
一、潜蕴性联系 | 第34-36页 |
(一)潜蕴性联系的提出 | 第34-35页 |
(二)潜蕴性联系的基本特性 | 第35-36页 |
(三)潜蕴性联系的价值 | 第36页 |
二、基础和主导的范畴 | 第36-38页 |
(一)辩证法的范畴 | 第37页 |
(二)基础与主导的关系 | 第37-38页 |
(三)基础与主导的东西方差异 | 第38页 |
三、第三种知识 | 第38-39页 |
(一)第三种知识的提出 | 第38-39页 |
(二)第三种知识的价值 | 第39页 |
四、世界4 | 第39-41页 |
(一)从世界1到世界4 | 第39-40页 |
(二)世界4的特征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2页 |
第六章孙慕天对中国科学哲学的贡献 | 第42-47页 |
一、孙慕天学术精神对中国科学哲学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一)治学精神与理想信念 | 第42-43页 |
(二)教书育人与树立典范 | 第43-44页 |
二、孙慕天科学哲学思想当代价值 | 第44-46页 |
(一)传承与创新 | 第44-45页 |
(二)推动中国科学哲学发展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