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线路设计论文--交叉口及其设计论文

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本课题研究方案第13-15页
        1.3.1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3.3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 本章小结第15-16页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间距组成及路段交通流特性第16-21页
    2.1 互通式立交间距的组成第16-18页
    2.2 互通式立交交通流特性第18-20页
        2.2.1 车辆运行特性及驾驶员行为第18页
        2.2.2 交织区交通流特性第18-19页
        2.2.3 合流区交通流特性第19-20页
        2.2.4 分流区交通流特性第20页
    2.3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交通冲突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分析第21-30页
    3.1 交通冲突概述第21-23页
        3.1.1 交通冲突技术的提出第21-22页
        3.1.2 交通冲突技术的有效性第22页
        3.1.3 交通冲突的分类第22-23页
    3.2 有效交通冲突的判定第23-26页
        3.2.1 判定指标的选择第23页
        3.2.2 判定指标的确定第23-26页
    3.3 交通冲突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6-29页
        3.3.1 交通量对交通冲突的影响第26页
        3.3.2 交织区长度对交通冲突的影响第26页
        3.3.3 交织流量比对交通冲突的影响第26-27页
        3.3.4 交通流车型组成对交通冲突的影响第27页
        3.3.5 加、减速车道长度对交通冲突的影响第27页
        3.3.6 车速对交通冲突的影响第27-28页
        3.3.7 车道数对交通冲突的影响第28-29页
    3.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基于VISSIM仿真的交织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建立第30-40页
    4.1 基于VISSIM的交通冲突技术第30-34页
        4.1.1 VISSIM仿真原理及仿真可靠性分析第30-31页
        4.1.2 VISSIM仿真模拟流程第31-32页
        4.1.3 VISSIM的交通冲突数统计第32-34页
    4.2 交通冲突预测实验第34-37页
        4.2.1 实验设计第34-35页
        4.2.2 实验结果分析第35-37页
    4.3 交织区交通冲突预测模型第37-39页
    4.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互通式立交匝道长度分析第40-49页
    5.1 互通式立交匝道长度结构模型第40-42页
    5.2 互通式立交调查样本统计分析第42-48页
        5.2.1 样本处理第42-43页
        5.2.2 样本计算方法第43-44页
        5.2.3 枢纽式立交样本统计第44-45页
        5.2.4 左侧喇叭形立交样本统计第45-46页
        5.2.5 右侧喇叭形立交样本统计第46-47页
        5.2.6 一般其他形立交样本统计第47-48页
    5.3 互通式立交匝道长度第48页
    5.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六章 相邻互通式立交最小交织区长度分析第49-62页
    6.1 相邻互通式立交交织区长度评价指标确定第49-50页
        6.1.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49页
        6.1.2 指标可靠性分析第49-50页
    6.2 相邻互通式立交仿真模拟第50-52页
    6.3 冲突率安全范围的灰色聚类分析第52-59页
        6.3.1 灰色聚类定义第52-55页
        6.3.2 冲突率的灰色聚类分析第55-58页
        6.3.3 冲突率最小安全值评价第58-59页
    6.4 互通式立交最小交织区长度第59-60页
    6.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七章 相邻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实例分析第62-67页
    7.1 工程概况第62-63页
    7.2 项目立交间距分析第63-64页
        7.2.1 交通参数取值第63页
        7.2.2 交织区长度模拟分析第63-64页
    7.3 项目立交间距设计第64-65页
    7.4 项目设计间距检验第65-66页
    7.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67-71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67-69页
    8.2 论文的创新点第69页
    8.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69-71页
附录 互通式立交模型图第71-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区公路高填方涵洞受力特性及减荷措施研究
下一篇:大跨度连拱隧道施工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