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公路高填方涵洞受力特性及减荷措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涵洞常见形式及特点 | 第10-13页 |
1.1.1 概述 | 第10页 |
1.1.2 涵洞分类 | 第10-12页 |
1.1.3 高填方涵洞 | 第12-13页 |
1.1.4 高填方涵洞特点 | 第13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高填方涵洞受力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高填方涵洞减荷措施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高填方涵洞病害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 第20-26页 |
2.1 高填方路基病害 | 第20-21页 |
2.1.1 路基的沉陷和沉缩 | 第20-21页 |
2.1.2 边坡滑塌 | 第21页 |
2.1.3 路基沿山坡滑动 | 第21页 |
2.2 高填方路基病害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2.3 高填方涵洞病害及原因 | 第22-25页 |
2.3.1 涵洞洞身开裂 | 第23页 |
2.3.2 台背不均匀沉降 | 第23-24页 |
2.3.3 涵洞淤塞积水 | 第24页 |
2.3.4 涵洞渗漏水 | 第24页 |
2.3.5 护坡滑塌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高填方涵洞受力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26-47页 |
3.1 现行土压力理论 | 第26-34页 |
3.1.1 Marston及其修正理论 | 第26-28页 |
3.1.2 普氏卸荷拱理论 | 第28-29页 |
3.1.3 顾安全及其修正理论 | 第29-32页 |
3.1.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方法 | 第32页 |
3.1.5 土压力集中系数法 | 第32页 |
3.1.6 美国公路桥涵设计规范方法 | 第32-33页 |
3.1.7 非线性土压力计算方法 | 第33页 |
3.1.8 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3.2 不同涵位的受力特性 | 第34-35页 |
3.3 高填方涵洞受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5-45页 |
3.3.1 填土高度 | 第35-36页 |
3.3.2 填土弹性模量 | 第36-37页 |
3.3.3 填土粘聚力 | 第37-38页 |
3.3.4 填土泊松比 | 第38-39页 |
3.3.5 填土内摩擦角 | 第39-40页 |
3.3.6 地基的刚度 | 第40-41页 |
3.3.7 各参数影响效果研究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高填方涵洞减荷措施研究 | 第47-57页 |
4.1 减荷原理 | 第47页 |
4.2 减荷措施 | 第47-51页 |
4.2.1 中松侧实法 | 第47-48页 |
4.2.2 柔性填料法 | 第48-50页 |
4.2.3 加筋桥减荷法 | 第50-51页 |
4.2.4 先填后挖法 | 第51页 |
4.3 通过涵洞选址选型减荷 | 第51-52页 |
4.3.1 涵洞选址 | 第51-52页 |
4.3.2 涵洞选型 | 第52页 |
4.4 减荷材料的选取 | 第52-56页 |
4.4.1 泡沫轻质土 | 第52-55页 |
4.4.2 煤渣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高填方涵洞减荷措施数值模拟 | 第57-81页 |
5.1 概述 | 第57-58页 |
5.2 模拟方案设计 | 第58-59页 |
5.3 计算模型 | 第59-60页 |
5.3.1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59-60页 |
5.3.2 本构关系及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60页 |
5.4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0-80页 |
5.4.1 减荷前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0-63页 |
5.4.2 减荷后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3-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81-8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