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人才学论文--世界各国人才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34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2-15页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第13-14页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8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8-29页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9-33页
        1.3.1 论文研究思路第29-31页
        1.3.2 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第31-32页
        1.3.3 论文研究方法第32-33页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33-34页
第2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基础第34-56页
    2.1 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第34-42页
        2.1.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第34-38页
        2.1.2 产学研合作理论与模式第38-40页
        2.1.3 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及培养理论第40-42页
    2.2 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素联动第42-48页
        2.2.1 产学研合作的性质第42-43页
        2.2.2 创新型人才的要素第43-45页
        2.2.3 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联动第45-48页
    2.3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联动关系的构建第48-54页
        2.3.1 产学研合作要素间的耦合关系第48-50页
        2.3.2 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协同关系第50-52页
        2.3.3 产学研合作主体间的链合关系第52-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3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内外典型模式第56-76页
    3.1 国内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第56-62页
        3.1.1 基于产学研合作依托主体模式第56-60页
        3.1.2 基于产学研合作形式模式第60-62页
    3.2 国外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第62-71页
        3.2.1 美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62-65页
        3.2.2 英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65-68页
        3.2.3 日本和韩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68-69页
        3.2.4 德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69-71页
    3.3 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启示第71-72页
    3.4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人才+项目”模式第72-74页
        3.4.1 国外“人才+项目”的培育模式第72-73页
        3.4.2 国内“人才+项目”的培育模式第73-74页
    3.5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4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动力机制分析第76-101页
    4.1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及方法第76-78页
        4.1.1 系统动力学概述第76页
        4.1.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元素第76-77页
        4.1.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的基本步骤第77-78页
    4.2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动力系统构成第78-80页
        4.2.1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形成机理第78页
        4.2.2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形成要件第78-79页
        4.2.3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形成路径第79-80页
        4.2.4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形成动力第80页
    4.3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框架第80-83页
        4.3.1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产学研合作第80-81页
        4.3.2 基于最优指派法则的政策体系框架第81-83页
    4.4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边界与理论假设第83-85页
        4.4.1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动力系统边界的确定第83-84页
        4.4.2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动力系统边界分析第84-85页
    4.5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动力机制模型构建第85-91页
        4.5.1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因果流图构建第85-88页
        4.5.2 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系统流图第88-89页
        4.5.3 产学研合作系统动力学方程构建第89-91页
    4.6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动力机制模型仿真分析第91-97页
        4.6.1 系统动力学参数赋值第91-92页
        4.6.2 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第92-97页
    4.7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动力机制仿真结果分析第97-98页
    4.8 本章小结第98-101页
第5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分析第101-107页
    5.1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开发与形成机制第101-102页
    5.2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考核与评价机制第102-103页
    5.3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流动和共享机制第103-104页
    5.4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利益分配机制第104-105页
    5.5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的文化环境第105-106页
    5.6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6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和效果研究第107-134页
    6.1 基本原理与计算步骤第107-110页
        6.1.1 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第107-108页
        6.1.2 LISREL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第108-110页
    6.2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10-118页
        6.2.1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结构第111-114页
        6.2.2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关联度量化分析第114-118页
    6.3 研究假设及培养效果影响形成机理理论模型构建第118-124页
        6.3.1 影响形成机理理论模型的构建第118-119页
        6.3.2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119-124页
    6.4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效果的实证分析第124-132页
        6.4.1 数据收集和变量设计第124-126页
        6.4.2 信度和效度检验第126-127页
        6.4.3 实证结果分析第127-132页
    6.5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7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第134-142页
    7.1 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主体的核心地位第134-137页
        7.1.1 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中的统领作用第134-135页
        7.1.2 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中的桥梁作用第135页
        7.1.3 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主导作用第135-136页
        7.1.4 发挥企业所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协同作用第136-137页
    7.2 建设产学研合作的软环境第137-138页
        7.2.1 创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政策法律环境第137-138页
        7.2.2 加强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文化环境第138页
    7.3 优化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现机制第138-141页
        7.3.1 树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认识第138-139页
        7.3.2 优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第139-140页
        7.3.3 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性第140-141页
    7.4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结论第142-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1-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附录第165-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情结与法律理性化--基于韦伯的法律社会学思想
下一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