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GNSS定位技术及其发展 | 第11-12页 |
1.1.2 GNSS定位技术用于滑坡实时监测及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GNSS多系统定位技术方面 | 第14-15页 |
1.2.2 GNSS实时周跳探测方面 | 第15-16页 |
1.2.3 GNSS模糊度固定解算方面 | 第16-17页 |
1.2.4 GNSS定位技术用于滑坡实时监测方面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GNSS相对定位原理 | 第20-28页 |
2.1 GNSS基本观测量及误差源 | 第20-22页 |
2.1.1 基本观测量 | 第20页 |
2.1.2 主要误差源及其处理方法 | 第20-22页 |
2.2 数学模型 | 第22-27页 |
2.2.1 双差函数模型 | 第22-24页 |
2.2.2 随机模型 | 第24-25页 |
2.2.3 序贯最小二乘参数估计 | 第25-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GNSS实时周跳探测 | 第28-45页 |
3.1 周跳探测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3.1.1 周跳的定义 | 第28-29页 |
3.1.2 引发周跳的主要因素 | 第29页 |
3.1.3 实时滑坡监测条件下周跳探测思路与方法 | 第29-30页 |
3.2 双频周跳探测 | 第30-35页 |
3.2.1 M-W组合法 | 第30-31页 |
3.2.2 电离层残差法 | 第31-32页 |
3.2.3 LC-PC组合 | 第32-33页 |
3.2.4 实例分析 | 第33-35页 |
3.3 三频周跳探测 | 第35-44页 |
3.3.1 三频伪距相位组合 | 第35-37页 |
3.3.2 三频无几何相位组合 | 第37-38页 |
3.3.3 实例分析 | 第38-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GNSS部分模糊度固定原理与策略 | 第45-57页 |
4.1 模糊度解算理论 | 第45-46页 |
4.2 LAMBDA方法 | 第46-50页 |
4.2.1 LAMBDA方法原理 | 第47页 |
4.2.2 Z矩阵构造方法 | 第47-48页 |
4.2.3 利用降相关的模糊度进行搜索 | 第48-49页 |
4.2.4 模糊度固定解检验准则 | 第49-50页 |
4.3 模糊度部分固定策略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 第50-56页 |
4.3.1 现有的模糊度部分固定策略 | 第50-51页 |
4.3.2 高精度滑坡实时监测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 第51-53页 |
4.3.3 一种适用于滑坡监测的部分固定策略 | 第53-54页 |
4.3.4 部分固定策略在滑坡监测条件下的性能分析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GNSS多系统组合相对定位方法比较分析 | 第57-66页 |
5.1 多系统GNSS组合域定位函数模型 | 第57-59页 |
5.1.1 多系统GNSS坐标估值域组合定位函数模型 | 第57页 |
5.1.2 多系统GNSS法方程域组合定位函数模型 | 第57-58页 |
5.1.3 多系统GNSS观测方程域组合定位函数模型 | 第58-59页 |
5.2 不同组合域方法异同性分析 | 第59-63页 |
5.2.1 单历元解算分析 | 第59-60页 |
5.2.2 静态序贯最小二乘解算分析 | 第60-61页 |
5.2.3 动态序贯最小二乘解算分析 | 第61-63页 |
5.3 实例分析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GNSS实时相对定位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 第66-73页 |
6.1 GNSS滑坡监测的工程应用进展 | 第66-67页 |
6.2 GNSS应用于模拟位移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6.2.1 模拟位移实验方案 | 第67-68页 |
6.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8-69页 |
6.3 GNSS实时定位应用于长期滑坡监测实例 | 第69-72页 |
6.3.1 测区概况 | 第69-70页 |
6.3.2 监测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总结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