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6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4-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30页 |
1.2.1 高技术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2.2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1.2.3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 第25-29页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9-30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30-3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0-3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34-36页 |
第2章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转移理论基础 | 第36-46页 |
2.1 概念体系构建 | 第36-40页 |
2.1.1 高技术产业的内涵界定 | 第36-38页 |
2.1.2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 | 第38-39页 |
2.1.3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内涵界定 | 第39-40页 |
2.1.4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转移的内涵界定 | 第40页 |
2.2 创新网络知识转移的参与主体分析 | 第40-42页 |
2.2.1 知识转移行为主体 | 第40-41页 |
2.2.2 知识转移辅助机构 | 第41-42页 |
2.3 创新网络知识转移过程模式 | 第42-44页 |
2.3.1 创新网络知识转移过程概念模型 | 第42-43页 |
2.3.2 创新网络知识转移阶段划分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转移的动力研究 | 第46-64页 |
3.1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动力分析 | 第46-52页 |
3.1.1 知识转移的基本动力来源 | 第46-49页 |
3.1.2 基于有效价值理论的知识转移动力分析 | 第49-52页 |
3.2 演化博弈理论分析知识转移动力的可行性 | 第52-53页 |
3.3 理论模型与基本假设 | 第53-56页 |
3.3.1 理论模型 | 第53-54页 |
3.3.2 基本假设 | 第54-56页 |
3.4 创新网络知识转移演化博弈模型 | 第56-60页 |
3.4.1 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3.4.2 模型求解 | 第57-59页 |
3.4.3 模型分析 | 第59-60页 |
3.5 演化博弈模型数值仿真 | 第60-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90页 |
4.1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 第64-74页 |
4.1.1 概念模型 | 第64-67页 |
4.1.2 研究假设 | 第67-74页 |
4.2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74-89页 |
4.2.1 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变量测度 | 第74页 |
4.2.2 样本效度和信度分析 | 第74-76页 |
4.2.3 多元回归分析和研究假设的检验 | 第76-8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转移过程机理 | 第90-102页 |
5.1 创新网络知识转移的主体特征分析 | 第90-91页 |
5.2 创新网络知识转移客体属性分析 | 第91-92页 |
5.2.1 创新网络显性知识 | 第91-92页 |
5.2.2 创新网络隐性知识 | 第92页 |
5.3 创新网络显性知识转移过程机理 | 第92-94页 |
5.3.1 基于信任机制的显性知识转移过程机理 | 第93-94页 |
5.3.2 基于契约机制的显性知识转移过程机理 | 第94页 |
5.4 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过程机理 | 第94-100页 |
5.4.1 创新网络隐性知识的分类 | 第94-95页 |
5.4.2 真隐性知识转移过程 | 第95页 |
5.4.3 伪隐性知识转移过程 | 第95-96页 |
5.4.4 基于多Agent的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过程模型 | 第96-98页 |
5.4.5 仿真分析 | 第98-10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6章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转移过程中主体信任度评价 | 第102-116页 |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02-106页 |
6.1.1 分析思路 | 第102-103页 |
6.1.2 基于文献萃取初选信任评价指标 | 第103-104页 |
6.1.3 基于法则关系的信任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104-106页 |
6.2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转移中主体信任度评价模型 | 第106-110页 |
6.2.1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转移主体信任度评价指标权重的测算 | 第106-107页 |
6.2.2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转移中主体信任度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107-108页 |
6.2.3 基于SPA-Markov的动态评价模型 | 第108-110页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10-11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7章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空间效应研究 | 第116-128页 |
7.1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空间效应理论分析 | 第116-117页 |
7.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第117-120页 |
7.2.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第117-118页 |
7.2.2 模型构建 | 第118-120页 |
7.3 实证分析 | 第120-123页 |
7.3.1 Moran’s I指数 | 第120-121页 |
7.3.2 实证检验 | 第121-123页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23-12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8章 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保障性措施 | 第128-140页 |
8.1 高技术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转移的宏观保障性措施研究 | 第128-132页 |
8.1.1 营造良好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转移政策环境 | 第128-129页 |
8.1.2 加强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服务平台建设 | 第129-131页 |
8.1.3 完善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第131-132页 |
8.2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转移的微观保障性措施研究 | 第132-138页 |
8.2.1 构建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主体合作信任体系 | 第132-133页 |
8.2.2 优化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激励机制 | 第133-134页 |
8.2.3 完善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系统 | 第134-136页 |
8.2.4 提升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的知识转移能力 | 第136-138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结论 | 第140-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附录 | 第166-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