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1-24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一)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短缺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焦点 | 第11页 | 
|         (二) 国家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平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 第11-13页 | 
|         (三) 教师借调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稳定性 | 第13-14页 |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一) 教师借调 | 第14页 | 
|         (二) 教师队伍稳定性 | 第14-15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         (一) 关于借调现象的已有研究 | 第15-17页 | 
|         (二) 关于教师流动研究 | 第17-19页 | 
|         (三) 已有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20页 | 
|     五、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六、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         (一) 教育公平理论 | 第21-22页 | 
|         (二)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2-23页 | 
|         (三) 耗散结构理论 | 第23-24页 | 
| 第一章 安徽省D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借调概况 | 第24-30页 | 
|     第一节 D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现状 | 第24-27页 | 
|         一、D县概况 | 第24页 | 
|         二、D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         三、D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招录途径及流失情况 | 第25-27页 | 
|     第二节 D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借调情况 | 第27-30页 | 
|         一、D县借调教师的政策 | 第27-28页 | 
|         二、D县借调教师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         三、D县借调的种类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D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借调的个案分析 | 第30-41页 | 
|     第一节 A老师—三支一扶大学生 | 第30-32页 | 
|         一、A老师及所属学校概况 | 第30-31页 | 
|         二、A老师的借调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B老师—中年骨干教师 | 第32-36页 | 
|         一、B老师及所属学校概况 | 第32-34页 | 
|         二、B老师的借调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C老师—城乡交流教师 | 第36-38页 | 
|         一、C老师及所属学校概况 | 第36-37页 | 
|         二、C老师的借调 | 第37-38页 | 
|     第四节 D老师—私人关系借调至县城学校 | 第38-41页 | 
|         一、D老师所属学校简介 | 第38-39页 | 
|         二、D老师的借调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借调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54页 | 
|     第一节 造成教师借调现象的制度原因 | 第42-45页 | 
|         一、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体制的落后 | 第42页 | 
|         二、借调过程充斥着私人利益 | 第42-43页 | 
|         三、城乡交流下乡支教沦为形式 | 第43-44页 | 
|         四、教育资源配置城乡差距较大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造成教师借调现象的社会原因 | 第45-51页 | 
|         一、社会分层:乡村教师借调的根源所在 | 第45-48页 | 
|         二、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缺失: 乡村教师借调的症结所在 | 第48-51页 | 
|     第三节 造成教师借调现象的个人原因 | 第51-54页 | 
|         一、先赋性条件 | 第51-52页 | 
|         二、家庭因素 | 第52页 | 
|         三、价值观的影响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促进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稳定性建设的教师借调机制构建 | 第54-61页 | 
|     第一节 加强宏观调控,规范教师借调行为 | 第55-57页 | 
|     第二节 完善教师交流的相关正式制度 | 第57-58页 | 
|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城乡交流政策 | 第57页 | 
|         二、完善在职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制度 | 第57-58页 | 
|     第三节 大力建设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58页 | 
|     第四节 提升乡村教师内在价值感和使命感 | 第58-61页 | 
|         一、文化认同: 村教师的力量源泉 | 第59-60页 | 
|         二、自我实现: 村教师的价值所在 | 第60-61页 | 
| 结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