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页 |
(六)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一 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减式”有效提问策略的理论基础 | 第20-31页 |
(一) 关于问题的研究 | 第20-26页 |
1 问题的定义 | 第20页 |
2 问题的结构 | 第20-23页 |
3 问题的分类 | 第23-26页 |
(二) 中小学美术课堂提问的特点 | 第26-27页 |
1 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自主性 | 第26-27页 |
2 个体操作和集体教学的矛盾性 | 第27页 |
3 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和模糊性 | 第27页 |
(三) 美术提问缺失究因 | 第27-29页 |
1 观察与提问衔接的错位 | 第27-28页 |
2 思维与操作路径的欠缺 | 第28-29页 |
(四) 高质量的学生回答 | 第29页 |
(五) 课堂提问的控制性 | 第29-31页 |
二 “减式”有效提问策略在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 第31-37页 |
(一) 巧增数字 | 第31-33页 |
(二) 动词点睛 | 第33-35页 |
(三) 运用选择问 | 第35-37页 |
三 “减式”有效提问策略的后续思考 | 第37-48页 |
(一) 有效提问的控制性分析 | 第37-43页 |
1 问题的控制方向 | 第37-38页 |
2 问题的控制力度 | 第38-41页 |
3 同样是“减” | 第41-43页 |
4 “减化”实质 | 第43页 |
(二) 限定条件的使用局限 | 第43-44页 |
1 初级提问和次级提问 | 第43-44页 |
2 封闭性问题的使用 | 第44页 |
(三) “减式”提问策略优点 | 第44-46页 |
1 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 第44-45页 |
2 思维的主动启发性 | 第45页 |
3 默会知识的获得 | 第45-46页 |
(四) “减式”提问策略不足 | 第46-48页 |
1 高水平问题不一定成就高水平答案 | 第46页 |
2 答案恰好一致 | 第46-47页 |
3 必经之路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