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涉军网络舆情的软实力功能作用日益凸显 | 第13页 |
1.1.2 掌握涉军网络舆情主动权面临复杂严竣挑战 | 第13-14页 |
1.1.3 我军应对涉军网络舆情尚缺乏成熟经验 | 第14页 |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课题价值 | 第17-18页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新形势下涉军网络舆情呈现出的基本态势 | 第20-34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舆论与网络舆论 | 第20-21页 |
2.1.2 网络舆情 | 第21页 |
2.1.3 网络舆论 | 第21-22页 |
2.1.4 网络舆情 | 第22页 |
2.1.5 分析研判和处置应对 | 第22-23页 |
2.2 涉军网络舆情传播渠道和样式日趋多元 | 第23-27页 |
2.2.1 微传播平台加速了涉军舆情传播 | 第23-25页 |
2.2.2 涉军舆论网络传播渠道不断拓宽 | 第25-26页 |
2.2.3 涉军舆论网上网下交互更加频繁 | 第26-27页 |
2.3 涉军网络舆情另类效应开始显著 | 第27-31页 |
2.3.1 信息洪流中的主旋律影响力减弱 | 第27-28页 |
2.3.2 发声源难掌控致网络失泄密事件频发 | 第28-30页 |
2.3.3 民粹主义抬头对决策形成消极制约 | 第30-31页 |
2.4 军队改革和反腐成为涉军网络舆情新的爆燃点 | 第31-34页 |
2.4.1 关注改革和反腐的舆论热度经久不减 | 第31-32页 |
2.4.2 关于改革和反腐的正负舆情相互叠加 | 第32-33页 |
2.4.3 关联改革和反腐的热点议题大量衍生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涉军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规律 | 第34-46页 |
3.1 涉军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规律方法 | 第34-39页 |
3.1.1 涉军网络舆情的一般发展过程 | 第34-36页 |
3.1.2 涉军网络舆情中网民常见心理 | 第36-37页 |
3.1.3 涉军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一般方法步骤 | 第37-39页 |
3.2 涉军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标准 | 第39页 |
3.3 涉军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能力需求 | 第39-46页 |
3.3.1 舆情研判能力 | 第40-42页 |
3.3.2 受众分析能力 | 第42-46页 |
第四章 涉军网络舆情处置策略研究 | 第46-68页 |
4.1 抓住“意见领袖”是引导信息热点、引领涉军舆情走向的关键节点 | 第46-49页 |
4.1.1 “意见领袖”促使涉军热点信息生成 | 第46-47页 |
4.1.2 “意见领袖”影响涉军舆论议程设置 | 第47-48页 |
4.1.3 “意见领袖”推动舆论监督作用发挥 | 第48-49页 |
4.2 疏堵并举,防止一味封堵屏蔽造成处置被动、受人牵制 | 第49-53页 |
4.2.1 封堵屏蔽难以与涉军网络舆情制造竞速 | 第50-51页 |
4.2.2 封堵屏蔽难以与涉军网络舆情传播竞速 | 第51-52页 |
4.2.3 封堵屏蔽难以与涉军网络舆情进化竞速 | 第52-53页 |
4.3 巧妙运用议程设置,实现舆论关注的“错峰效应” | 第53-56页 |
4.3.1 任何舆论焦点都有生存周期 | 第53-54页 |
4.3.2 猎奇心理决定了网民期待新焦点 | 第54-55页 |
4.3.3 适时制造新焦点有利于淡化对原焦点的关注 | 第55-56页 |
4.4 预先解剖对手的攻击图谋,防止舆论形成后的被动反击 | 第56-59页 |
4.4.1 “首因效应”决定了先声具有为舆论“定性”的优势 | 第57页 |
4.4.2 防止被对手强占先机须善于预先“排险” | 第57-58页 |
4.4.3 揭穿对手舆论攻击图谋建立在能够深刻洞察基础上 | 第58-59页 |
4.5 着力培养与当前舆论环境相适应的涉军网络舆情处置能力 | 第59-68页 |
4.5.1 传播控制能力 | 第60-62页 |
4.5.2 议程策划能力 | 第62-64页 |
4.5.3 危机应对能力 | 第64-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