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第22-23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22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第23-30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1.1 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1.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5-26页 |
2.1.3 资源依赖理论 | 第26页 |
2.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6-27页 |
2.2 相关概念 | 第27-30页 |
2.2.1 公共危机 | 第27页 |
2.2.2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 | 第27-28页 |
2.2.3 社会组织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学理分析 | 第30-38页 |
3.1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必要可行性分析 | 第30-32页 |
3.1.1 必要性 | 第30-31页 |
3.1.2 可行性 | 第31-32页 |
3.2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理论探析 | 第32-38页 |
3.2.1 构成要素 | 第32-35页 |
3.2.2 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3.2.3 实现机理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困境及原因 | 第38-53页 |
4.1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现况 | 第38-41页 |
4.1.1 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 | 第38-39页 |
4.1.2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环境 | 第39-40页 |
4.1.3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实践特征 | 第40-41页 |
4.2 案例介绍 | 第41-46页 |
4.2.1 四川芦山地震中的“服务中心”与“中社平台” | 第41-43页 |
4.2.2 甘肃岷县地震中的“促进会”与“救灾平台” | 第43-44页 |
4.2.3 云南鲁甸地震中的“服务平台”与“协作平台” | 第44-46页 |
4.3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困境 | 第46-48页 |
4.3.1 控制参量供给不足:非制度参与造成身份困境 | 第46-47页 |
4.3.2 自组织存在缺陷:多元利益主体带来管理困境 | 第47-48页 |
4.3.3 序参量内生动力匮乏:临时管理机制导致合力困境 | 第48页 |
4.4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困境的原因 | 第48-53页 |
4.4.1 社会组织管理与公共危机治理法律法规的缺失 | 第48-49页 |
4.4.2 政府协同治理理念的缺乏 | 第49-50页 |
4.4.3 缺少公共危机协调平台 | 第50-51页 |
4.4.4 缺乏协同机制保障 | 第51页 |
4.4.5 社会组织治理能力与公信力不足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对策 | 第53-63页 |
5.1 国外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经验借鉴 | 第53-56页 |
5.1.1 完善的公共危机治理法律法规 | 第53-54页 |
5.1.2 综合性的公共危机协调平台机构 | 第54页 |
5.1.3 完备的公共危机协同机制 | 第54-55页 |
5.1.4 健全的社会组织公共危机培育体系 | 第55-56页 |
5.2 完善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对策 | 第56-63页 |
5.2.1 保证控制参量的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 第56-57页 |
5.2.2 保持公共危机治理系统的开放:树立政府协同治理理念 | 第57-58页 |
5.2.3 保障社会组织的自组织:建立公共危机协调平台机构 | 第58-59页 |
5.2.4 重视序参量的生成:构建多元的公共危机协同机制 | 第59-61页 |
5.2.5 注重慢变量的演化:健全社会组织的公共危机培育体系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