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轨粘着问题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轮轨接触计算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1-14页 |
·Hertz接触理论 | 第11-12页 |
·Carter二维弹性接触理论 | 第12页 |
·Johnson与Vermeulen理论 | 第12-13页 |
·Kalker滚动接触理论 | 第13页 |
·小自旋三维滚动接触理论 | 第13-14页 |
·有限单元法 | 第14页 |
·摩擦学模型与摩擦因数的研究 | 第14-19页 |
·滑动摩擦理论 | 第14-17页 |
·滚动摩擦理论 | 第17页 |
·计算摩擦因数的新方法及工程应用 | 第17-19页 |
·轮轨粘着问题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 第19-25页 |
·轮轨粘着问题的数值模拟 | 第19-20页 |
·轮轨粘着问题的试验研究 | 第20-25页 |
·现代粘着控制方法 | 第25-26页 |
·校正法 | 第25页 |
·蠕滑速度法 | 第25-26页 |
·粘着斜率法 | 第26页 |
·模糊控制法 | 第26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计算理论和算法 | 第28-36页 |
·弹塑性分析参变量变分原理 | 第28-31页 |
·弹塑性问题简介 | 第28-29页 |
·弹塑性力学增量理论 | 第29-30页 |
·弹塑性问题参变量最小势能原理 | 第30-31页 |
·弹塑性分析的数学二次规划法 | 第31-32页 |
·空间接触基本理论 | 第32-34页 |
·多层多支子结构技术 | 第34-35页 |
·多层多支子结构与常规有限元法的区别 | 第34页 |
·子结构模式的特点 | 第34-35页 |
·参变量变分原理的优点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软件的开发 | 第36-41页 |
·JIFEX前处理软件的开发 | 第36-39页 |
·2Dto3D软件的开发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轮轨接触切向力的分布对粘着的影响 | 第41-54页 |
·轮轨接触弹塑性计算模型 | 第41-43页 |
·弹塑性计算轮轨接触力的分布 | 第43-48页 |
·轮对不同横移量下接触法向力的分布 | 第44-45页 |
·轮对不同横移量下横向摩擦力的分布 | 第45-46页 |
·轮对不同横移量下纵向摩擦力的分布 | 第46-48页 |
·车轮在不同横移量下粘着区与蠕滑区的划分 | 第48-50页 |
·切向力的方向对牵引力的影响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接触角和横向载荷对粘着的影响 | 第54-68页 |
·粘着力计算方法 | 第54-55页 |
·轮对与轨道接触计算模型 | 第55-57页 |
·轮对接触模型接触力的分布情况 | 第57-62页 |
·轮对接触模型横向摩擦力的分布 | 第57-59页 |
·轮对接触模型接触法向力的分布 | 第59-61页 |
·轮对接触模型接触力的分布规律 | 第61-62页 |
·等效应力随着接触角度变化的规律 | 第62-64页 |
·接触角度对接触面积的影响 | 第64-65页 |
·粘着系数随横向载荷变化的规律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函数型粘着系数的初探 | 第68-83页 |
·轮轨接触计算模型 | 第69-70页 |
·轮轨接触力分布和接触参数比较 | 第70-76页 |
·不同轮径下轮轨接触法向力的分布情况 | 第70-72页 |
·不同轮径下轮轨接触应力分布情况 | 第72-73页 |
·接触弹性计算和弹塑性计算的比较 | 第73-74页 |
·屈服极限对轮轨接触弹塑性区的影响 | 第74-76页 |
·轮轨接触变形量和接触点对间的相对位移量 | 第76页 |
·函数型粘着系数的几种假设方案 | 第76-82页 |
·基本原理和求解方法 | 第77-78页 |
·几种假设方案及计算结果 | 第78-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在审的相关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