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组合梁(塔)斜拉桥设计参数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斜拉桥概述 | 第10-11页 |
1.2 组合斜拉桥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组合斜拉桥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组合斜拉桥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1.3 组合斜拉桥的特点 | 第15-17页 |
1.3.1 组合斜拉桥的构造特点 | 第15-16页 |
1.3.2 组合斜拉桥的优点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结构优化理论在组合斜拉桥中的应用研究 | 第19-33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结构优化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3 结构优化的方法 | 第20-21页 |
2.4 多目标函数的优化方法 | 第21-24页 |
2.4.1 统一目标法 | 第22-24页 |
2.4.2 主要目标法 | 第24页 |
2.5 合理成桥索力确定原则 | 第24-25页 |
2.6 索力优化的概念 | 第25-26页 |
2.7 合理成桥索力优化方法的介绍 | 第26-31页 |
2.7.1 斜拉桥索力优化一般方法 | 第26-29页 |
2.7.2 影响矩阵法 | 第29-31页 |
2.8 小结 | 第31-33页 |
3 基于影响矩阵法的组合斜拉桥索力优化研究 | 第33-43页 |
3.1 海东大道一号桥简介 | 第33-36页 |
3.1.1 主要技术标准 | 第33-34页 |
3.1.2 箱梁主要结构尺寸 | 第34-35页 |
3.1.3 斜拉索 | 第35-36页 |
3.2 海东大道一号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3.2.1 组合斜拉桥混凝土梁的模拟 | 第36页 |
3.2.2 组合斜拉桥钢箱梁的模拟 | 第36页 |
3.2.3 钢一混结合段的模拟 | 第36-37页 |
3.2.4 组合斜拉桥主塔的模拟 | 第37页 |
3.2.5 组合斜拉桥斜拉索的模拟 | 第37-38页 |
3.2.6 组合斜拉桥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38页 |
3.2.7 组合斜拉桥有限元计算分析模型 | 第38页 |
3.3 合理成桥索力的确定 | 第38-42页 |
3.3.1 恒载弯矩及目标弯矩 | 第38-40页 |
3.3.2 求取影响矩阵 | 第40页 |
3.3.3 全桥索力优化结果 | 第40-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4 组合斜拉桥关键设计参数的优化分析 | 第43-59页 |
4.1 概述 | 第43页 |
4.2 组合斜拉桥辅助墩位置和数量优化分析 | 第43-51页 |
4.2.1 组合斜拉桥辅助墩位置和数量拟定 | 第43-45页 |
4.2.2 恒载作用下模型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45-50页 |
4.2.3 小结 | 第50-51页 |
4.3 钢混结合段位置优化分析 | 第51-59页 |
4.3.1 影响钢混结合段位置的因素 | 第51-52页 |
4.3.2 钢混结合段位置优化分析的计算模型 | 第52-53页 |
4.3.3 钢混结合段位置变化的计算与分析 | 第53-57页 |
4.3.4 小结 | 第57-59页 |
5 组合斜拉桥塔高优化及模型参数优化前后静力分析 | 第59-70页 |
5.1 概述 | 第59页 |
5.2 斜拉桥主塔的结构形式 | 第59-60页 |
5.2.1 斜拉桥主塔结构形式 | 第59-60页 |
5.2.2 海东大道一号桥主塔结构形式 | 第60页 |
5.3 混凝土塔高优化分析的计算模型 | 第60-61页 |
5.4 混凝土塔高变化的计算与分析 | 第61-65页 |
5.5 参数优化后结构模型 | 第65页 |
5.6 参数优化前后结构模型静力分析 | 第65-68页 |
5.7 小结 | 第68-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