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8-24页 |
1 恶疫霉及其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1 分类地位及分布 | 第8页 |
1.2 生物学性状 | 第8-10页 |
1.3 引起的植物病害 | 第10-12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疫霉与植物的互作 | 第14-16页 |
2.1 疫霉的侵染策略 | 第14-15页 |
2.2 植物的抗病机制 | 第15-16页 |
3 疫霉的效应分子 | 第16-20页 |
3.1 RXLR效应分子 | 第17-18页 |
3.2 CRN效应分子 | 第18页 |
3.3 PcF/SCR效应分子 | 第18-19页 |
3.4 NLP效应分子 | 第19-20页 |
4 番茄叶霉菌的效应分子 | 第20页 |
5 疫霉基因功能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5.1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瞬时表达 | 第21页 |
5.2 基因沉默技术 | 第21-22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39页 |
1 试剂和仪器 | 第24-25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2 供试菌株和质粒 | 第25页 |
2.1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2.2 质粒DNA | 第25页 |
3 植物培养和接种 | 第25页 |
4 核酸提取和合成 | 第25-29页 |
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页 |
4.2 总RNA的提取 | 第26-28页 |
4.3 cDNA的合成 | 第28页 |
4.4 质粒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4.4.1 SDS碱裂解法小量制备质粒DNA | 第28-29页 |
4.4.2 试剂盒提取质粒DNA | 第29页 |
5 引物设计和载体构建 | 第29-31页 |
6 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31-33页 |
6.1 cDNA样品的检测与标定 | 第31-33页 |
6.2 RT-PCR分析 | 第33页 |
7 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33-35页 |
7.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33-34页 |
7.1.1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3-34页 |
7.1.2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 第34页 |
7.1.3 菌落PCR验证与重组质粒测序 | 第34页 |
7.2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34-35页 |
7.2.1 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35页 |
7.2.2 重组质粒的转化和阳性克隆验证 | 第35页 |
8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瞬时表达 | 第35-36页 |
9 恶疫霉的稳定转化 | 第36-39页 |
9.1 G418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36页 |
9.2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 | 第36-37页 |
9.3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转入恶疫霉菌株 | 第37-38页 |
9.4 PcF/SCR基因的稳定沉默 | 第38-39页 |
9.4.1 基因沉默转化子的筛选 | 第38页 |
9.4.2 基因沉默转化子的生物学性状分析 | 第38页 |
9.4.3 基因沉默转化子的致病力分析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1页 |
1 恶疫霉致病相关基因的转录特征 | 第39-42页 |
1.1 生长发育阶段和侵染阶段cDNA的合成及标定 | 第39-41页 |
1.2 致病相关基因的RT-PCR分析 | 第41-42页 |
2 恶疫霉效应分子触发植物细胞死亡(PCD) | 第42-44页 |
3 恶疫霉稳定转化系统的建立 | 第44-46页 |
3.1 G418转化子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44-45页 |
3.2 GFP在恶疫霉中的表达 | 第45-46页 |
4 PcF/SCR效应分子编码基因参与恶疫霉侵染寄主的过程 | 第46-51页 |
4.1 基因沉默转化子的筛选 | 第46-47页 |
4.2 基因沉默转化子的生物学性状 | 第47-49页 |
4.2.1 无性阶段的形态特征 | 第47页 |
4.2.2 菌丝生长速率 | 第47-48页 |
4.2.3 对H_2O_2的耐受性 | 第48-49页 |
4.3 基因沉默转化子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力下降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51-55页 |
1 恶疫霉PcF/SCR效应分子编码基因的转录特征 | 第51页 |
2 恶疫霉PcF/SCR效应分子激发PCD | 第51-52页 |
3 PcF/SCR效应分子参与恶疫霉侵染寄主的过程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