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21页 |
1.2.1 燕麦的功能与价值 | 第9-10页 |
1.2.2 杂草及其危害 | 第10-11页 |
1.2.3 杂草的防治 | 第11-12页 |
1.2.4 除草剂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2.5 激素类除草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 第13-15页 |
1.2.7 激素类除草剂对作物安全性的影响 | 第15-17页 |
1.2.8 燕麦田除草剂的使用现状 | 第17-18页 |
1.2.9 除草剂对作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10 除草剂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19-21页 |
第二章激素型除草剂对裸燕麦安全性及带壳率的影响 | 第21-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实验点自然概况 | 第21页 |
2.1.2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2.1.3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2.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4.1 安全性调查 | 第21-22页 |
2.1.4.2 带壳率调查 | 第22-23页 |
2.1.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2.2.1 激素型除草剂对裸燕麦安全性的影响 | 第23页 |
2.2.3 激素型除草剂对裸燕麦带壳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 讨论 | 第24-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激素型除草剂对杂草防效及燕麦产量的影响 | 第27-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实验点自然概况 | 第27页 |
3.1.2 供试材料 | 第27页 |
3.1.3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3.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3.2.1 燕麦田杂草种类调查 | 第28页 |
3.2.2 激素型除草剂对燕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 第28-29页 |
3.2.3 激素型除草剂对燕麦株高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4 除草剂防效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页 |
3.3 讨论 | 第31-32页 |
3.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激素型除草剂对燕麦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4-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34-35页 |
4.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35-37页 |
4.1.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7页 |
4.2.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4.2.1 除草剂对燕麦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2 除草剂对燕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38页 |
4.2.3 除草剂对燕麦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4.2.4 除草剂对燕麦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40页 |
4.2.5 除草剂对裸燕麦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0页 |
4.3 讨论 | 第40-42页 |
4.3.1 激素型除草剂对燕麦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2 激素型除草剂对燕麦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2页 |
4.3.3 激素型除草剂对燕麦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2页 |
4.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4-48页 |
5.1 讨论 | 第44-47页 |
5.2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导师简介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