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木薯(树薯)论文

施氮水平对木薯生长、产量形成及碳、氮代谢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7页
    1.1 木薯概述第9-10页
    1.2 木薯产量及品质研究进展第10-11页
        1.2.1 木薯的产量构成第10页
        1.2.2 氮肥对木薯产量的形成及品质影响规律第10-11页
    1.3 碳代谢研究进展第11-15页
        1.3.1 碳代谢概述第11页
        1.3.2 光合作用第11-13页
        1.3.3 光合碳代谢关键酶概述第13-15页
    1.4 氮代谢研究进展第15-16页
        1.4.1 氮代谢概述第15页
        1.4.2 氮代谢关键酶综述第15-16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第二章 不同施氮水平对木薯生长、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第17-2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7-19页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17页
        2.1.2 试验地点和时间第17-18页
        2.1.3 试验设计第18页
        2.1.4 试验方法第18-1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19-27页
        2.2.1 不同施氮水平对木薯生长势的影响第19-20页
        2.2.2 不同施氮水平对木薯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20-22页
        2.2.3 不同施氮水平对木薯品质的影响第22-27页
    2.3 小结与讨论第27-29页
        2.3.1 不同施氮水平对木薯生长势影响第27页
        2.3.2 不同施氮水平对木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第27页
        2.3.3 不同施氮水平对木薯品质成分影响第27-29页
第三章 不同施氮水平对木薯光合特性影响第29-4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9-30页
        3.1.1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29页
        3.1.2 试验地点和时间第29页
        3.1.3 试验设计第29页
        3.1.4 试验方法第29-3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0-38页
        3.2.1 不同施氮水平下,木薯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第30-31页
        3.2.2 不同施氮水平下,木薯Pn的变化第31-32页
        3.2.3 不同施氮水平下,木薯 Gs 的变化第32-33页
        3.2.4 不同施氮水平下,木薯Ci的变化第33页
        3.2.5 不同施氮水平下,木薯Tr的变化第33-34页
        3.2.6 不同施氮水平下,木薯AQY、光饱和点以及光补偿点的变化第34-36页
        3.2.7 不同施氮水平下,木薯CE、CO_2饱和点以及CO_2补偿点的变化第36-38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38-40页
第四章 不同施氮水平对碳、氮代谢关键酶活力的影响第40-5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0-43页
        4.1.1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40页
        4.1.2 试验地点和时间第40页
        4.1.3 试验设计第40-41页
        4.1.4 试验方法第41-4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3-53页
        4.2.1 不同施氮水平对SS活力影响第43-45页
        4.2.2 不同施氮水平对PEPC活力影响第45-46页
        4.2.3 不同施氮水平对PK活力影响第46-48页
        4.2.4 不同施氮水平对GS活力影响第48-50页
        4.2.5 不同施氮水平对GPT活力影响第50-51页
        4.2.6 不同施氮水平对GOT活力影响第51-53页
    4.3 小结与讨论第53-55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第55-57页
    5.1 全文总结第55-56页
        5.1.1 不同施氮水平对木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第55页
        5.1.2 不同施氮水平对木薯成熟叶片的光合特性影响第55页
        5.1.3 不同施氮水平对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第55-56页
    5.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附录1 全文主要缩略词第63-64页
附录2 淀粉标准曲线第64-65页
附录3 GPT活力标准曲线第65-66页
附录4 GOT活力标准曲线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型油菜新野油胞质不育系1193A候选恢复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筛选与验证
下一篇:冷贮对杂交水稻亲本种子活力及相关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