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2 保障性住房的有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保障性住房体系构成 | 第20-21页 |
2.2 我国保障性住房事业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2.3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3.1 国家干预理论 | 第22-23页 |
2.3.2 公平效率理论 | 第23-24页 |
2.3.3 收入分配理论 | 第24页 |
2.3.4 居住隔离理论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淮南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3.1 淮南市城市概况 | 第26页 |
3.2 淮南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发展情况 | 第26-28页 |
3.3 淮南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 | 第28-31页 |
3.3.1 棚户区改造情况 | 第28-29页 |
3.3.2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情况 | 第29-30页 |
3.3.3 利用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30-31页 |
3.4 淮南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4.1 准入退出机制未能严格执行 | 第31-32页 |
3.4.2 资金筹集问题 | 第32页 |
3.4.3 保障性住房规划问题 | 第32-33页 |
3.4.4 有关部门的不作为,缺乏责任 | 第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 | 第34-48页 |
4.1 新加坡组屋 | 第34-36页 |
4.1.1 住房供应模式 | 第34-35页 |
4.1.2 组屋的管理模式 | 第35-36页 |
4.2 日本公营住宅 | 第36-38页 |
4.2.1 住房供应模式 | 第36-37页 |
4.2.2 公共住宅的管理模式 | 第37-38页 |
4.3 美国社会住宅 | 第38-40页 |
4.3.1 住房供应模式 | 第39页 |
4.3.2 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模式 | 第39-40页 |
4.4 国内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 | 第40-43页 |
4.4.1 香港 | 第40-41页 |
4.4.2 厦门 | 第41-42页 |
4.4.3 北京 | 第42-43页 |
4.5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启示 | 第43-45页 |
4.5.1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3页 |
4.5.2 政府积极参与,专门机构落实工作 | 第43-44页 |
4.5.3 保障方式的多元化 | 第44页 |
4.5.4 建立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 第44-45页 |
4.5.5 合理进行土地规划 | 第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5 完善淮南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建议 | 第48-56页 |
5.1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设立独立的负责机构 | 第48-50页 |
5.1.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8-49页 |
5.1.2 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 | 第49-50页 |
5.2 合理布局,科学规划 | 第50-51页 |
5.3 拓宽建设资金筹集渠道 | 第51页 |
5.3.1 合理利用土地出让金 | 第51页 |
5.3.2 成立有关保障性住房的金融机构 | 第51页 |
5.4 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 第51-53页 |
5.4.1 完善个人信用体系 | 第52页 |
5.4.2 充分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 | 第52页 |
5.4.3 完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 | 第52-53页 |
5.5 多渠道开拓房源 | 第53-54页 |
5.5.1 积极促进政企合作建设模式 | 第53页 |
5.5.2 处理好保障性住房发展和商品房去库存 | 第53-54页 |
5.6 做好住房后续管理工作 | 第54-55页 |
5.6.1 做好小区的物业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 | 第54页 |
5.6.2 制定社区行为准则规范 | 第54-55页 |
5.6.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第55页 |
5.6.4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 第5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