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绪论 | 第13-19页 |
Ⅰ 论文选题的立论依据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一)论文选题的立论依据 | 第13-14页 |
(二)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Ⅱ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Ⅲ 论文选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及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选题的创新性 | 第17页 |
(二)选题的可行性 | 第17页 |
(三)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哲学批判的背景 | 第19-31页 |
1.1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理论起源 | 第19-22页 |
1.1.1 继承于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 第19-20页 |
1.1.2 对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经济自由思想的吸收 | 第20-21页 |
1.1.3“自由”、“正义”、“理性”的“美国逻辑”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三大主张 | 第22-26页 |
1.2.1“彻底私有化” | 第22-23页 |
1.2.2“绝对自由化” | 第23-24页 |
1.2.3“完全市场化” | 第24-26页 |
1.3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本质 | 第26-27页 |
1.4 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哲学批判的迫切性 | 第27-31页 |
1.4.1 干扰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 第27-28页 |
1.4.2 威胁我国政体和党的执政地位 | 第28-29页 |
1.4.3 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彻底私有化”主张的批判 | 第31-39页 |
2.1 马克思与新自由主义者关于“产权”问题的比较 | 第31-34页 |
2.1.1 新自由主义的产权理论 | 第31-33页 |
2.1.2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 第33-34页 |
2.2 以马克思的立场对“彻底私有化”的批判 | 第34-39页 |
2.2.1 从私人占有与社会的矛盾为起点对私有财产的批判 | 第35-36页 |
2.2.2 从人的本质占有层面对私有财产的批判 | 第36-37页 |
2.2.3 从共产主义的层面对私有财产的批判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绝对自由化”主张的批判 | 第39-49页 |
3.1 马克思与新自由主义者关于对“自由”内涵的不同理解 | 第39-45页 |
3.1.1 新自由主义者对“自由”的追崇 | 第39-42页 |
3.1.2 马克思的自由观 | 第42-45页 |
3.2 以马克思的立场对“绝对自由化”的批判 | 第45-49页 |
3.2.1 以马克思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绝对自由”的批判 | 第45-47页 |
3.2.2 从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去批判“绝对自由”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完全市场化”主张的批判 | 第49-59页 |
4.1 马克思与新自由主义者关于对“市场”的不同理解 | 第49-54页 |
4.1.1 新自由主义者对“市场”观 | 第49-52页 |
4.1.2 马克思对“市场”的理解 | 第52-54页 |
4.2 以马克思的立场对“完全市场化”的批判 | 第54-55页 |
4.3 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动态关系 | 第55-59页 |
第五章 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哲学批判的当代启示 | 第59-67页 |
5.1 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哲学批判的正当性 | 第59-63页 |
5.1.1 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与反思的本质要求 | 第59-61页 |
5.1.2 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哲学批判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 | 第61-63页 |
5.2 加强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理论研究 | 第63-67页 |
5.2.1 深刻认识到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存在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产生的根源 | 第63-64页 |
5.2.2 加强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意识形态本质与危害的研究 | 第64页 |
5.2.3 加强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传播规律与途径的研究 | 第64-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期刊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