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介入失独母亲精神慰藉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一、导论 | 第8-17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1.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 2.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 3.已有文献评价 | 第15-17页 |
| 二、研究设计 | 第17-21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1.个案社会工作 | 第17页 |
| 2.失独母亲 | 第17页 |
| 3.精神慰藉 | 第17-18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 1.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18页 |
| 2.增能理论 | 第18-19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1.文献研究 | 第19页 |
| 2.实地研究 | 第19页 |
| (四)实务方法 | 第19-21页 |
| 三、失独母亲困境表现及精神诉求 | 第21-27页 |
| (一)失独母亲的困境表现 | 第21-25页 |
| 1.精神受挫、情绪消沉 | 第23页 |
| 2.伤病困扰、就医困难 | 第23-24页 |
| 3.生活苦闷、经济拮据 | 第24页 |
| 4.婚姻破裂、难以弥补 | 第24-25页 |
| (二)失独母亲的精神诉求 | 第25-27页 |
| 1.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 | 第25页 |
| 2.寻求可依赖的精神寄托 | 第25页 |
| 3.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关怀 | 第25-27页 |
| 四、为C女士提供精神慰藉的个案服务过程 | 第27-37页 |
| (一)服务对象背景 | 第27页 |
| (二)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 第27页 |
| (三)收集资料与预估 | 第27-29页 |
| 1.收集基本资料 | 第27-28页 |
| 2.预估服务对象问题 | 第28-29页 |
| (四)制定目标与计划 | 第29-31页 |
| 1.制定目标 | 第29-30页 |
| 2.制定计划 | 第30-31页 |
| (五)个案服务方案的实施 | 第31-34页 |
| 1.第一阶段:抚慰服务对象心理创伤 | 第31-32页 |
| 2.第二阶段:改善服务对象居家环境 | 第32-33页 |
| 3.第三阶段:提升服务对象疾病预防知识 | 第33页 |
| 4.第四阶段: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交往能力 | 第33-34页 |
| (六)评估个案工作服务效果 | 第34-36页 |
| 1.对服务过程的评估 | 第34-36页 |
| 2.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评估 | 第36页 |
| (七)转介 | 第36-37页 |
| 五、专业反思与建议 | 第37-40页 |
| (一)专业反思 | 第37-38页 |
| 1.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专业价值观念 | 第37页 |
| 2.社会工作者服务过程具有多重角色定位 | 第37-38页 |
| 3.服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 第38页 |
| (二)建议 | 第38-40页 |
| 1.失独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健全机制逐步完善 | 第38-39页 |
| 2.对失独母亲“多种渠道、多元关爱” | 第39页 |
| 3.让失独群体的“网络家园”变为“精神家园” | 第39-40页 |
| 六、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附录一 | 第43-44页 |
| 附录二 | 第44-45页 |
| 附录三 | 第45-47页 |
| 附录四 | 第47-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