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筋灰灰塑材料基础特性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灰塑概述 | 第12-16页 |
1.1.1 灰塑简介 | 第12页 |
1.1.2 灰塑分类 | 第12页 |
1.1.3 灰塑形式 | 第12-13页 |
1.1.4 灰塑历史 | 第13-16页 |
1.2 灰塑工艺制作 | 第16-18页 |
1.2.1 制作与加工 | 第16-17页 |
1.2.2 构思灰塑造型 | 第17页 |
1.2.3 固定灰塑骨架 | 第17页 |
1.2.4 造型打底 | 第17页 |
1.2.5 批灰 | 第17页 |
1.2.6 上彩 | 第17页 |
1.2.7 喷水保湿 | 第17-18页 |
1.3 灰塑现状 | 第18-22页 |
1.3.1 民间现状 | 第18页 |
1.3.2 应用现状 | 第18-20页 |
1.3.3 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4.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灰塑材料的等温吸湿曲线拟合及模型表征 | 第25-38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5-26页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25-26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3.1 试样制备 | 第26页 |
2.3.2 平衡相对湿度的测定 | 第26页 |
2.3.3 吸湿平衡的测定 | 第26页 |
2.3.4 平衡含水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5 等温吸附曲线模型的拟合 | 第27页 |
2.3.6 等温吸附模型的验证 | 第27-2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2.4.1 动态吸湿平衡时间的测定结果 | 第28-30页 |
2.4.2 等温吸附曲线的拟合 | 第30-33页 |
2.4.3 等温吸附曲线模型的验证 | 第33-35页 |
2.4.4 不同温度下Peleg模型的比较 | 第35-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灰塑材料硬化过程物质和结构转化的研究 | 第38-54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38页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38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3.3.1 凝结时间与干缩比测定 | 第38-40页 |
3.3.2 硬化试样的制备 | 第40页 |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0页 |
3.3.4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0页 |
3.3.5 能谱分析 | 第4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0-52页 |
3.4.1 凝结时间及干缩比结果 | 第40-42页 |
3.4.2 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 第42-46页 |
3.4.3 物质含量及结晶度转化结果 | 第46-50页 |
3.4.4 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3.4.5 能谱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灰塑材料沤制过程的成分变化研究 | 第54-67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54-55页 |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54-55页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5-59页 |
4.3.1 自制纸筋灰灰塑材料 | 第55-56页 |
4.3.2 DNS法测还原糖 | 第56-57页 |
4.3.3 茚三酮比色法测游离氨基酸 | 第57-58页 |
4.3.4 原料中有机物总量的测定 | 第58页 |
4.3.5 纸筋灰中有机物含量变化的测定 | 第58页 |
4.3.6 偏光十字分析 | 第58页 |
4.3.7 GC-MS分析 | 第58-5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4.4.1 原料有机物总量结果 | 第59-60页 |
4.4.2 纸筋灰灰塑材料有机物变化结果 | 第60-62页 |
4.4.3 偏光十字结果 | 第62-63页 |
4.4.4 GC-MS结果 | 第63-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纸筋灰灰塑材料应用基础特性研究 | 第67-80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67页 |
5.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67页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67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5.3.1 冻融性能分析 | 第67-68页 |
5.3.2 抗高湿性能分析 | 第68页 |
5.3.3 抗高温性能分析 | 第68页 |
5.3.4 流变特性分析流变特性分析 | 第68页 |
5.3.5 动力粘度分析 | 第68-69页 |
5.3.6 质构仪分析 | 第69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9-78页 |
5.4.1 冻融性能结果 | 第69-71页 |
5.4.2 抗高湿性能结果 | 第71-72页 |
5.4.3 抗高温性能结果 | 第72-73页 |
5.4.4 流变特性结果 | 第73页 |
5.4.5 动力粘度分析结果 | 第73-75页 |
5.4.6 质构分析结果 | 第75-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一、论文结论 | 第80-81页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81页 |
三、展望与设想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件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