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1 高铁对城市可达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2.2 高铁对城市要素集聚的影响 | 第16-19页 |
2.2.1 要素集聚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2.2 高铁对要素集聚影响的研究 | 第17-19页 |
2.3 资本集聚的研究 | 第19-20页 |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0-22页 |
3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3.1 基本理论框架 | 第22-2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3.2.1 倍差模型(DID,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 第23-24页 |
3.2.2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PropensityScoreMatching) | 第24-25页 |
3.2.3 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 | 第25-26页 |
4 高铁对中小城市影响的总体特征 | 第26-32页 |
4.1 高铁对各城市可达性的差异化影响 | 第26-28页 |
4.2 高铁对中小城市资本规模的影响 | 第28-32页 |
4.2.1 中小城市资本规模的变化趋势 | 第28-30页 |
4.2.2 高铁沿线中小城市资本规模的变化趋势 | 第30-32页 |
5 高铁对沿线中小城市资本集聚影响的分析 | 第32-47页 |
5.1 变量说明与数据处理 | 第32-35页 |
5.1.1 变量说明 | 第32-33页 |
5.1.2 数据及样本选择 | 第33-34页 |
5.1.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34-35页 |
5.2 倾向匹配得分处理 | 第35-38页 |
5.2.1 倾向匹配得分处理过程 | 第35-36页 |
5.2.2 被解释变量趋势变动分析 | 第36-38页 |
5.3 双重差分检验 | 第38-43页 |
5.3.1 平均处理效应检验 | 第38-39页 |
5.3.2 动态边际效应检验 | 第39-41页 |
5.3.3 异质性检验 | 第41-43页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43-45页 |
5.4.1 改变时间窗口的检验 | 第43-44页 |
5.4.2 反事实检验 | 第44-45页 |
5.5 小结 | 第45-47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