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布鲁氏菌病 | 第13-14页 |
1.1.1 布鲁氏菌的种类 | 第13页 |
1.1.2 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 | 第13-14页 |
1.1.3 布鲁氏菌病流行概况 | 第14页 |
1.1.4 布鲁氏菌病疫苗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 第14-17页 |
1.2.1 MHC的类型 | 第14页 |
1.2.2 MHC的生物学功能 | 第14-15页 |
1.2.3 MHC的结构 | 第15页 |
1.2.4 绵羊MHC结构 | 第15页 |
1.2.5 绵羊MHC物理图谱 | 第15-16页 |
1.2.6 绵羊DRB1基因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7 绵羊DRB1基因与疾病相关的研究 | 第17页 |
1.3 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1.3.1 PCR-SSCP技术的原理 | 第17-18页 |
1.3.2 PCR-SSCP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4 酵母表面展示技术 | 第18-20页 |
1.4.1 酵母展示系统分类 | 第19页 |
1.4.2 絮凝素表面展示系统 | 第19-20页 |
1.4.3 凝集素表面展示系统 | 第20页 |
1.4.4 酵母展示系统的应用 | 第20页 |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哈萨克羊MHC-DRB1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 第24-3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第24-25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2.1.3 主要的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 | 第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26页 |
2.2.2 血样采集及保存 | 第26页 |
2.2.3 布鲁氏菌检测(RBPT) | 第26页 |
2.2.4 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26页 |
2.2.5 扩增引物的设计 | 第26页 |
2.2.6 引物的稀释 | 第26页 |
2.2.7 PCR扩增反应 | 第26-27页 |
2.2.8 SSCP电泳 | 第27页 |
2.2.9 测序分析 | 第27页 |
2.2.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2.3.1 布鲁氏菌检测 | 第27-28页 |
2.3.2 基因组DNA的电泳检测 | 第28页 |
2.3.3 哈萨克羊MHC-DRB1基因外显子3的PCR扩增 | 第28-29页 |
2.3.4 哈萨克羊MHC-DRB1基因外显子3遗传变异分析 | 第29-30页 |
2.3.5 MHC-DRB1基因外显子3的SNPs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绵羊DRB1基因外显子2酵母展示库的构建 | 第33-5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3.1.1 菌株与载体 | 第33页 |
3.1.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第33-34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2 方法 | 第34-44页 |
3.2.1 引物合成 | 第34-35页 |
3.2.2 绵羊组织RNA的提取 | 第35页 |
3.2.3 RNA纯度检测 | 第35-36页 |
3.2.4 cDNA的合成与RT-PCR | 第36-37页 |
3.2.5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 | 第37页 |
3.2.6 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 | 第37-38页 |
3.2.7 纯化回收产物与pEASY-T1载体连接 | 第38页 |
3.2.8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 | 第38页 |
3.2.9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8页 |
3.2.10 阳性菌液的测序 | 第38页 |
3.2.11 质粒的提取检测与检测 | 第38页 |
3.2.12 目的基因质粒的双酶切及回收 | 第38页 |
3.2.13 pYD1表达载体的活化 | 第38-39页 |
3.2.14 pYD1表达载体的双酶切 | 第39页 |
3.2.15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页 |
3.2.16 重组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 | 第39页 |
3.2.17 阳性单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第39页 |
3.2.18 重组表达质粒pYD1-DRB1的提取及琼脂糖胶检测 | 第39-40页 |
3.2.19 外显子2的扩增 | 第40页 |
3.2.20 点突变构建突变克隆载体 | 第40-41页 |
3.2.21 突变克隆载体的筛选和鉴定 | 第41页 |
3.2.22 库模板载体pYD1-DRB1-TB的构建 | 第41页 |
3.2.23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 | 第41页 |
3.2.24 阳性单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第41页 |
3.2.25 酵母菌株感受态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26 酵母展示库的构建 | 第42页 |
3.2.27 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 | 第42-43页 |
3.2.28 酵母菌的菌液PCR鉴定 | 第43页 |
3.2.29 诱导目的蛋白在酵母表面表达 | 第43页 |
3.2.30 外源蛋白的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3.3.1 cDNA产物的鉴定 | 第44页 |
3.3.2 cDNA克隆的鉴定 | 第44-45页 |
3.3.3 重组表面展示载体的构建 | 第45页 |
3.3.4 外显子2扩增结果 | 第45-46页 |
3.3.5 点突变pEASY-T1-DRB1构成酶切位点 | 第46页 |
3.3.6 库模板载体的鉴定 | 第46-47页 |
3.3.7 转化酵母感受态的鉴定 | 第47-48页 |
3.3.8 激光共聚焦检测 | 第4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布鲁氏菌M5株抗原表位筛选途径的初步探索 | 第50-55页 |
4.1 材料 | 第50页 |
4.1.1 载体、菌种 | 第50页 |
4.1.2 试剂 | 第50页 |
4.1.3 培养基 | 第50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4.1.5 试验动物 | 第50页 |
4.2 方法 | 第50-52页 |
4.2.1 布鲁氏菌M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0-51页 |
4.2.2 电转化 | 第51页 |
4.2.3 pmc221-GFP-M5阳性单克隆的筛选及鉴定 | 第51页 |
4.2.4 布鲁氏菌M5注射小鼠 | 第51-52页 |
4.2.5 小鼠血清的收集 | 第52页 |
4.2.6 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 | 第52页 |
4.3 结果 | 第52-53页 |
4.3.1 临床症状 | 第52-53页 |
4.3.2 阳性单克隆的鉴定 | 第53页 |
4.3.3 激光共聚焦检测观察结果 | 第53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
附件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