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12-18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 1、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2、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2、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四) 创新和不足 | 第17-18页 |
| 一 合作以及合作意识 | 第18-30页 |
| (一) 合作 | 第18-24页 |
| 1、合作内涵的界定 | 第18-20页 |
| 2、有效合作的条件 | 第20-24页 |
| (二) 合作意识 | 第24-30页 |
| 1、合作意识的内涵 | 第24-26页 |
| 2、合作意识的主要内容 | 第26-30页 |
| 二 高中生合作意识现状分析 | 第30-43页 |
| (一) 高中生合作意识状况及分析 | 第30-38页 |
| 1、高中生自我合作意识评价 | 第30-31页 |
| 2、对合作意识具体内涵的认知 | 第31-32页 |
| 3、合作情感 | 第32-35页 |
| 4、合作意志 | 第35页 |
| 5、合作品质 | 第35-38页 |
| 6、高中生合作能力 | 第38页 |
| (二) 高中生合作意识存在的问题 | 第38-43页 |
| 1、合作认知与合作意愿、合作行为脱节 | 第38-39页 |
| 2、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欠缺 | 第39-40页 |
| 3、集体活动参与度不高 | 第40页 |
| 4、合作中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 | 第40-41页 |
| 5、心理素质差 | 第41页 |
| 6、人际关系不和谐 | 第41-43页 |
| 三 高中合作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 | 第43-49页 |
| (一) 合作机制的缺失 | 第43-45页 |
| 1、学校提供合作机会很少 | 第43-44页 |
| 2、合作教育效果不佳 | 第44页 |
| 3、教学和活动组织方面的不民主 | 第44-45页 |
| 4、集体活动流于形式 | 第45页 |
| (二) 家庭因素 | 第45-46页 |
| 1、部分家庭缺少和睦氛围 | 第45页 |
| 2、长辈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 | 第45-46页 |
| 3、家庭结构变化的消极影响 | 第46页 |
| (三) 社会因素 | 第46-48页 |
| 1、社会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观念 | 第46-47页 |
| 2、社会中集体主义思想弱化 | 第47页 |
| 3、网络社交所带来的自我封闭 | 第47-48页 |
| (四) 个人因素 | 第48-49页 |
| 四 培养高中生合作意识的策略 | 第49-61页 |
| (一) 树立正确合作观念 | 第49-51页 |
| 1、正确认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树立良性有益的竞争观念 | 第49页 |
| 2、正确处理合作与独立的关系 | 第49-50页 |
| 3、培养学生利他的价值取向和集体主义观念 | 第50页 |
|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品质 | 第50-51页 |
| (二) 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法 | 第51-53页 |
| (三) 营造团结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53-58页 |
| 1、学生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文化 | 第53-54页 |
| 2、教师发挥合作进取的示范作用 | 第54-55页 |
| 3、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 第55-58页 |
| (四) 推进社区服务实践活动 | 第58-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63-66页 |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